今天无弦诗群里一位诗友发了一首古风,引起了诗友们关于古体诗的讨论。
初学近体诗的我只觉得格律是束缚,只以为古体诗会自由些,印象中古体诗押韵好像可以同韵平仄通押,还可以换韵,对仗没有那么严格甚至可以不对仗等等。但都只是印象中,仔细想想,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古体诗究竟有哪些特点和要求,自己根本就不会写古体诗。难道自己曾经写的那些不合格律的诗算古风吗?实在不敢自诩。
认真拜读了墨言之老师在群里对诗友作品的点评和关于古风的观点,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举例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经典作品,经过墨言之老师的指点,我对这些熟悉的名篇有了新的赏读角度,即从过去只欣赏其内容情感延伸到进一步学习欣赏其根据表达内容情感的需要而怎样换韵、选句、谋篇布局等。墨言之老师关于古体诗的总结极好:古体诗写豪气,要开阔;古体诗在神韵,意境要灵动、开阔;写“大我”,立意高远;要有经典的句子……
关于写作古体诗如何切入?墨言之老师归纳如下:1,豪情来源于生活或下深度去体验古人和他人等书籍媒体上的豪情;2;换韵脚是可以带来古体诗奔放开阔的空间的办法之一;3,多读古人的…在于神韵……不在于形(不一定要模仿格式)
根据墨言之老师的讲解,我再读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唐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全诗三十六句用了九个韵。换韵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诗歌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我把诗歌看作两个大的部分。
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描写春、江、花、月、夜美景,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三次换韵,用四韵的转换表现了月下风景的变幻图、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二十句四次换韵,用五韵分别写“青枫浦”上的“游子”、“明月楼”上的“思妇”,转而再写游子梦中神游故乡:花落月潭,春光将尽,身在天涯。山高水长,不能乘月回家,情何以堪!诗歌结尾处,游子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半月的光,洒满了江边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
全诗从月之初上时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最后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诗歌读来韵律和谐,婉转优美,过去我只知道这与遣词造句有关,现在我还意识到这也与恰当好处的选韵和灵活运用的换韵有关。这是我今天重读这首诗的收获。
谢谢墨言之老师和无弦诗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