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孔子的门下,有弟子三千,孔子只称赞颜回为好学。想那《诗》、《书》、《易》、《礼》、《乐》、《春秋》,三千弟子并非不曾学习并贯通,如此说来颜回他所独自喜好的,又是什么学问呢?
程颐回答说:是通过学习达到圣人的境地,成为圣人啊。又问:圣人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吗?回答说:是的
又问:怎样学习呢?回答说:天地间储存着精气,禀赋了五行之秀气而生的人,人的天性是真而静的,当未表现为情感时,本性中具备的仁、义、礼、智、信所有的善性。
当人的形体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体,而感动了人的内心。内心感动,七情也就产生了。
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感达到炽热的地步以后,人心就更加摇荡,人的本性就被凿伤了,所以明智的人约束自己的情感,使之合于中,以正其心,以养其性。
愚暗的人却不懂得要约束它,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于走向邪僻,束缚了纯善的本性,而使之丧失。
但为学的方法,一定要先做到内心明白,知道进取的方向,然后努力实行以求达到目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由明到诚呀。
使自己达到诚的方法,在于信圣人之道的笃诚,信道笃诚,实行时就果决;实行得果决,守持得就牢固。
仁义、忠信不离开自己的内心,匆忙仓促中也一定牢记仁义忠信,困顿挫折中也不忘仁义忠信。
出而用世,退而隐居,以及说话时、缄默时,都刻刻不忘仁义忠信。长久保持而不丢失,就会使自己安稳地置身于仁义忠信之中。
到了自己的举止容仪,行为动作全部符合礼的要求了,那么邪僻之心就无有产生了。所以颜回要实践的,就称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称赞颜回,则说他“学到了一种善行,就谨慎地奉持着放到自己心上,而不让它丢失”。又说他“不把怒气迁移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有了不好的行为,没有认识不到的,认识到以后没有再去做的”
这就是他爱好圣人之道的笃诚,并从而学习的方法呀,但是圣人则是无须思虑,心中自然明白,不用努力自然从容中道
颜回却一定要经过思考,才能有收获,一定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到适中。他离成为圣人还有一息之差
他所没能达到圣人境界的,是只能谨守圣人之道,还没有达到化的地步,以他的好学之心,让他多活几年,则不久就会达到化境了
后人不明白,认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所能做到的,为学之道于是就丧失了
今天的人们,学习不是求得自我修养的提高,而是去读些他人的东西,认为博闻强记巧文丽辞是学问之工,把言辞修饰得繁富华丽,这样人少有能学得圣人之道的。
那么今日的学问,与颜回所喜爱的学问是不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