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一方面源自富人的自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穷人的懒惰。在相互指责之余,我们还是应该回到中国社会现实本身,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借助本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清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从而为今后的决策、工作以及评论提供一份忠实的参考依据。
当今中国的正规教育,大体上对应着人类社会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的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相当于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阶段。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中国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上还是能够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之所以说是“基本上”,是因为一旦学生、家长和老师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学生马上就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被工业化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后,就进入了最具“工业化”色彩的中学阶段。鉴于工业化的两个重要特点——标准化和机械化,我们的中学生由此也变成了待加工的“产品”,高考正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时刻。优生,会有好的市场受众,差生,则会分配到次一级的市场,再不济,则需要交高额的税收方能进入市场。
这样的比喻或许过于冷血乃至残酷,但是还请诸君记住一点,高考不相信眼泪。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功利主义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文化教育机构。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一方面愤世嫉俗,另一方面又急功近利。只有正视中学教育的工业化特征,我们才会进一步理解,这样的教育正是在为培养流水线工人做准备。当然,如果幸运的话,也会诞生工匠,至于大师,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指出的是,大师的诞生,除了优秀的学校教育、超凡的个人天赋和毅力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包容度。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学教育。中国的在校生从农业式的小学教育、经过工业化的中学教育、最终迎来了信息大爆炸的大学教育。正因如此,从考上大学的结果来看,高考与其说是一种束缚,不如说是一种解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拥抱互联网、共享信息化所带来的果实——这,当然是一种解放。
鉴于本人的工作属性,在这里,需要就中学教育多说几句。中学教育是全中国最受垢病的教育阶段,尤其是中学教育的补课和减负问题,说到底这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公平,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也是一个梦想。但现实的情况,就像中国分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地区一样,中国的中学教育也有贵族教育和平民教育之分。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在此略举一例——
假设A、B两校分属东西部不同的地区。A校的学生享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配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特级教师乃至外教在全国都是一流的;此外,A校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与此相关的自然是A校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拥有的优质的人脉资源。相比之下,B校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还需要与当地更多的新生共享,如果把参差不齐的家境考虑在内,敢问:B校生如果不“补课”,在高考面前如何才能考赢A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