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教育的定位和作用
12月1日 周日 晴
今天学习高中对于教学方法的影响。
1.高中是大学、非大学的企业、专业公众之间的桥梁
解析:高中是桥梁,连接大学、企业、大众。(这与我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我认为的高中就是大学的跳板,人生的基础知识的积淀,与企业有啥关系,与大众又有啥关系,现在看,中国的实际,每个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很多,现在的大学应该与杜威时代的大学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就是大学的前奏,与大学的延伸无关,与就业也无关,这是社会的进步吗,应该是吧。)
高中教学以教育目标的分离为标志。
(经典之语,意喻高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考大学,还要有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普通人提供生活常识)
高中的合法性:
每个社会的最终问题是:是否它支配人们的声音;是否能够使出生在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的人,其潜能、天分和才智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服务。(人尽其才,物尽其力)主要社会制度挑选了优秀的人才,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更高效的服务,高中就将证明其合法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高中的目标
一是它必须起着连结低年级教学和学院教育的衔接作用。另一方面它是受教育的最后的阶段,而不是跳板(不是跳板吗?)对不进入大学的人,高中就是他们的大学。高中是大学的预备学校不必要感觉困难。同一所学校的范围内直面和解决冲突是一件有益的事:为大学做准备的学校(初中是吗?,小学是吗?)和不以升入大学为目的的学校之间的裂缝;同一制度中能力的分层虽然给他们造成了困难,但直面冲突有益。
高中是中介:
高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介;它是大学、非大学行业、和职业人士之间的中介。作为中介,高中要反思低年级和大学的理想和方法,由此巩固和提升那些没有在大学深造的公众的技术含量。通过无意识的渗透和直接的传播,出现大学的延伸。另一方面,通过促使大学自我调整以适应预备选民的条件,它可以加速教育中的刻板和学究气的末日来临,还可以修正大学的目的和方法,使他们与日常生活发生更紧密的联系。
2.高中和大学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相互影响
东西方的差距:
西方,大学依赖高中,大学依据高中的意愿进行调整;而东方,大学与高中的关系是高中需盲目地跟随着大学;西方,商业精明导致某些变更;在东方,大学园丁进行温和的培育和巧妙地嫁接。(精辟,几十年前如此,现如今还如此,进步呢还是后退呢?)西方课程的主要变化领先于东方,都是满足高中的状况和所提出的要求;课程的多样化,拉丁语等与希腊语在同一水平进入课程体系,而不是在某些偏系,旁院。
高中与大学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影响
大学提出为商业和政治科学课程做准备,高中通过为自己保证出路,对大学的作用得到完美实现(是否可以理解为高中对大学的迎合);另外,高中对学习选修、引入咨询和合作、对大学课程和方法发生变化起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方向,高中是中介,给大学带来压力,使大学与生活走得更近;高中也接受大学的压力,并将这个压力分解到低年级,需要为进大学做更多的准备。但对于不进或者不能进大学的人来说,压力已经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更深层次和更高级的准备。
学校系统的缺陷是儿童有了读写的能力和意识之后,没有利用他的能力掌握新的领域,而是继续读读写写,这导致孩子的好奇心丧失,兴奋感消失,视野墙塌陷,与新世界的联系带来的满意被转向了厌烦之中。麻木和机械的影响肆虐校园。(今天的我们是否依旧涛声依旧,读写算,读写算,没有思维含量的生长,没有思维力的迸发,无数次的重复之后,孩子厌学情绪严重)
情况也在改变。大学通过向高中下放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内容,发展运用推理,利用二手阅读材料和观察方法的应用解放学生的读写算,解决不能够利用能力掌握新领域的问题。
一是用推理的方法教代数和几何,代替数字运算:而是运用完全体系的文学名著阅读代替对文字碎片而漫长的学习;通过二手材料历史,至少不是记忆教材的事实;科学工作的延伸和简单实验与观察方法的采用等。至于外国语的学习,可以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掌握程度,已决定他是否进入大学学习。
学习方式变化的多少取决于大学向高中施加的压力,循环不已。手工训练的加入,大学中机械课程的开设和高级技术学校的成立也增强这种强化和变化。
3.高中职业训练课堂的开设建议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过来,杜威所说的高中应该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而后者是第三部分的主题。
高中是师源的主要出处,为低年级学校培养教师,它是中流砥柱。
首先,将来的老师们要送到师范学校接受专业训练;其次,师范学校的精力被高中和非专业性的工作所侵占;一般的校董(也会出资办学的人)很少为了“小学”教师而走出去,开眼界,搞特殊的培训与培养。(不值当,是否意味着,小学老师不具备思维含量,这是杜威的本意吗)
但我的意思不是说要高中开设训练班,开设毕业课程,而是高中在自身的组织中应该有规律地为低年级学校提供胜任教学的职业培训。课程固然已经很多,但是,我相信,当任何事情一旦要求付诸行动的时候,努力带来的就不是混乱和困难,而是从容和秩序。我相信,即使我们现在尚未完全考虑到所有细节,我们也要启程前往。当然,我们还是得提出一些与秩序和经济原则相一致的建议:
(1)开设职业训练课程将给予目前某些没有这种关系意识的课程以适应的目的。
虽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而不是掌握信息,然而实际上,我们却温顺地服从,或者固执地创造条件,使学校不可能成为儿童个性造就的积极力量。主要问题出现在,学生获得的信息在行动中找不到出口(学不能用,也就学以致用的反面)专心于效果才是法则。我们现在所学的一定是该学的,这样的话,才能教给他人(学以致用),而不是相信灵感的爆发。
(2)职业培训课并不意味着增加学生的负担,它是一种兴趣和对现有课程的另一种切入视角。
正如生理学的主要任务不是通风、座位、姿势的卫生等问题一样,它有更重要的任务。所需要的是选择和调整已经在实施的课程,而不是新增加课程。
(3)但是,还是要增加心理学和社会伦理学两门课程。
杜威观点:心理学将有助于缓解而不是加剧课程的堵塞现象。
原因:高中阶段是青春期阶段,自然发育上正是反思的年龄。对自我的兴趣,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调整的兴趣,是人生中最热切和最有自我意识的。形而上学(片面,主观,静止的思维方式)开始大面积爆发。
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这种反思,这种兴趣。若不,将是教学和学校经济的大失误。这种对自我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是他们所有缺乏引导、易被曲解而失真的兴趣中最有教育意义的兴趣。
通过开设心理学课,高中的许多学习在兴趣上讲得到强化,在难度上将会降低。理性的引入关于想象和情绪的最新方法和研究结果,我认为会比其他所有的学习策略组合在一起,更能够给予文学学习新鲜的血液和实质。
对于社会伦理课,不是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对实际社会生活中不同阶段的考察和讨论。儿童不像成人,他不能意识到社会兴趣和问题的生命力,这需要讨论和引导。
政治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规程一样。被引入,被怀疑。但它对经济力量和交互性的研究一直在发挥作用。它既有趣,又重要,有伦理内容,也有为史地和其他学科形成的统一之基础,还为理化配合指名了方向。因此,也不可或缺。
总之,杜威的这篇文章颠覆了我对于“高中”的旧有认识,意识到高中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了新的观念,也意识到一些我国的独有的国情。这些观点正确与否,需要在实践中再琢磨。但是有些观点点名了实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追本溯源,才是我们学习杜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