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由呢?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自由就是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想被别人讨厌,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倾向性”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不是“自由”!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需要付出代价。自由的代价就是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要知道,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会有人讨厌我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care我们。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什么是幸福呢?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幸福就是“贡献感”。贡献感就是通过“他者贡献”而获得的感觉。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而“我对他人有用”“我对共同体有益”就是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是否真正对他人产生贡献是由他人说了算的,所以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就可以,这种主观感觉就是贡献感。“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不管是自由还是幸福,都与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关系。想要自由,需要摆脱认可欲求,需要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同时,既然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那么不幸之源和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 获得自由和幸福呢?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以下路径:
人际关系的入口是课题分离,人际关系最终是要建立“共同体感觉”。从起点到终点之间,需要经过三个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课题分离即每个人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各自管好自己的课题,并不得干涉别人的课题。课题分离以后,人际关系就简单多了,所以是起点。课题分离对于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共同体感觉是最终目标。什么是共同体呢?比如说家庭、学校、单位、地区、国家、整个人类,甚至整个宇宙,都叫共同体,最小的共同体就是两个人。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觉到自己有位置的这种状态叫共同体感觉。怎样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呢?总体来说就是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而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有以下三个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指遵循“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原则,不去关注自己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自己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与自我肯定不同,自我肯定是指自己明明做不到,但还要暗示自己说能行,我很强,这是对自己撒谎的一种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地朝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他者信赖是指无条件信任他人,把他人看作伙伴。即使遭遇背叛,也依然保持相信他人的态度。因为别人背不背叛你是别人的问题,你怎么对待别人,你是否信赖别人是你的问题。因为只有无条件信赖他人,才有可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做到了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还不够,还不能让你在共同体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归属感。要获得这种共同体感觉还需要“他者贡献”,就是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获得“贡献感”。“他者贡献”是自由的指导之星,让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迷失,也无需别人认可。
真正获得贡献感了,就不再需要他人认可了,也就获得自由了;
真正获得“贡献感”了,幸福也就随之而来……
(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