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人生在世,不过是痛苦与无聊之间的摇摆,就在这两者的掌控之下,一路奔向死亡。
这个说法听起来是不是让人有点不寒而栗?叔本华认为,我们因为感到缺乏而想要某个东西,比如说我想要一份理想的工作,想要而没有得到的时候,我就会非常焦虑,这种焦虑带来痛苦。在努力争取工作机会的过程中,我付出的很多努力必定都是徒劳的,我面试了很多家公司,都被无情地拒绝了,这样就造成更大的焦虑和痛苦。最后,就算我们获得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接到offer的一刻狂喜到热泪盈眶,但是这种快乐也必定非常短暂,可能只是几分钟,也可能持续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但是我很快就会感到无聊,于是就想要另一样东西,然后再次陷入痛苦,如此循环往复。在叔本华看来,这就是人在意志的主宰下,必然的生存状态。
这还没完,我们不仅自己过得很痛苦,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被意志驱动,充满自私的欲望。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会和别人发生冲突,就不得不和其他人进行无休止的斗争。所以,叔本华说人间,就像地狱一样,每个人既是折磨自己的魔鬼,又同时被其他魔鬼折磨。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根本状态就是这样,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每个人都被裹挟进了这个斗争的漩涡。整个世界也是这样,根本没有什么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和“发展”。整个世界说到底就是一个虚无的深渊,不管是人生还是整个世界,都是一场由“意志”主导的梦,而且是一场交织着痛苦与无聊的噩梦。这也正是叔本华和当时的主流哲学最不同的地方。他批判的那些“官方哲学家”,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理性的,有明确的方向,给人目的感和秩序感。而叔本华要把所有这些美好的希望都彻底打碎,把世界彻底变成意志狂野的游戏场。
这就是叔本华描绘的这个恐怖的世界,也是西方哲学史上对世界最悲观的描述。他甚至颠覆了西方哲学自古以来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存在高于不存在,或者说,存在高于虚无。在叔本华看来,存在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高于虚无。对于人来讲,出生不是好事,因为只要出生就意味着受苦,如果从来没有出生过,反而是最幸福的。对于世界来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所有可能的世界里最糟糕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灾祸,还不如根本没有存在过。
叔本华的这番描述确实是太悲惨,也太生动了。据说,有人看完了叔本华的书就自杀了。那叔本华本人会赞同所有人都去自杀吗?这是面对虚无的最好方法吗?我们很快会看到,叔本华鼓励人们平静地接受死亡,但是他坚决反对自杀。他的理由是,自杀是徒劳的,根本就没有超越“意志”的主宰,反而是成全了“生命意志”的狂野游戏。因为人们选择自杀通常都是因为太爱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无法承受痛苦,而感到痛苦本身正是生命意志的体现。叔本华反对自杀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人还是有办法摆脱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那个可怕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