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权利
介绍一下Ellen Langer的实验。Ellen去了一家养老院,将老人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得到精心的照顾,工作人员满足他们的所有需要,找来他们最喜欢的好吃的,所有事情都不需要他们动手,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养老模式。第二组的人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做,比方说阳台上的花就需要自己去浇水照料。
18个月之后,Ellen回到养老院发现,自己浇花的那一组老人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活力。最关键的是,他们活着的比例比另外一组高出一倍。
这两种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是选择的权利。浇花组的人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会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当一切都来的太轻松时,对人是一种伤害。重复一下前面的内容,幸福取决于内心而不是外部环境,但是除了专制统治等极端条件。民主制度下,人拥有选择的权利,而极端的专制统治下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听从命令。没有选择,就没有幸福。
行为价值观VIA
参照鉴定各类精神疾病的《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DSM),Seligman和Peterson编写了VIA(Value In Action)人格力量手册,用以鉴别人的先天美德。
这些人格力量是全球普遍的人格特征,无论是美国欧洲,中国日本,还是肯尼亚的马萨伊部落,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是所有文化中共有的,先天的而不是后天养成的美德。比方说跑得快不是其中一种人格力量,因为跑得快不涉及道德。幽默如果是用来损人的,那就不是一种人格力量。
相对于过程,人总是会更看结果。评测自己的行为价值观VIA,思考如何运用这些人格力量,会把焦点从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过程中。
每种人格力量都是可以后天培养起来的,但是鉴别自己的基因优势,一个人可以更好的成长起来。William James说:“我经常觉得定义一个人性格的最好办法,就是寻找特定的心理或道德态度,当它出现时,他觉得自己最为积极和活跃。这个时刻,他的内心有一个声音说,‘这是真实的我’”。
什么时候是真实的自我呢?是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在学校学习的时侯,还是看电影的时侯,去博物馆的时侯?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一件事的时候,还是惩恶扬善主持公正的时候,是认认真真的规划自己人生的时候,还是学习到新的知识的时候?用最真实的自己,寻找自己的人格力量。
VIA人格力量手册定义的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
1、智慧和知识: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
2、勇气:实性、勇敢、坚持、热情
3、人道主义:善良、爱、社会智慧
4、公正: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
5、节制:原谅/怜悯、谦卑/虚心、审慎、自我调节
6、卓越: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虔诚/灵性
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就可以找到自己人格力量的排序。鉴别和应用自己前五位到前十位的优势人格力量,不仅可以直接帮助一个人从原点走向积极,也可以在其他方面产生涓滴效应,间接的帮助一个人由消极走向原点。
VIA基础上的小练习①
每个人都有24种人格力量,这些人格力量没有好坏之分,从自己的前5位或者前10位中挑选一种,应用在接下来的7天中。每天晚上,写下来自己是如何运用这些人格力量的,然后规划第二天自己应该做什么。
举个例子,Tal在第三次讲幸福课的时候觉得很枯燥、疲惫,因为总是在重复以前讲过的东西。Tal的人格力量中排在第二位的是对学习的热爱,所以他决定不管多忙,每天都学习一小时新的东西。仅仅两天之后就产生了效果,这些新的知识让Tal重新找到了活力。不仅是平时,因为人格力量的涓滴效应,Tal也更享受自己的课堂。
VIA基础上的小练习②
找出一个自己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上的、学习上的、个人生活中的、情感上的,任何一个问题。然后问自己可以用哪种或哪几种优势人格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Tal上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他就会运用自己对学习的热爱来解决这个问题。学习关于紧张焦虑的一切知识,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感情上有矛盾,而自己的优势力量中有真诚这一项,就可以选择用真诚的沟通来解决现实中的矛盾。
对工作的诠释
介绍一下Wrzesniewski的研究,人们对工作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类,从工作的动力、对工作的期待两个方面来看一下这三类人。
①工作就是工作。工作动力是每个月月底的工资。工作是一堆琐事,我不得不做的事情,别无选择。所有的期待就是每天的下班时间,星期五后的周六周日和其他长假。
②工作是职业。工作动力是薪酬待遇和晋升,工作就是不停的赛跑比赛,争强好胜者的舞台,人要不断的拼,一直拼到最高点。对工作的期待就是获取更多的金钱、权利、成就。
③工作是使命。工作的动力来自于工作本身,工作是自我和谐的奋斗过程。他们喜欢工作更过其他任何事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对工作的期待就是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使命中,成就自我,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第三类人并不会时时刻刻都感到命运的召唤,比方说,一位医生认为行医济世是自己的使命,他帮助了很多人。但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会很快乐,比方说经常半夜起来处理急诊会非常疲倦,但是他会克服这些难题。虽然不会享受每一步,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位医生的职业和自我是和谐的。他喜欢帮助别人,经常半夜起床也是可以接受的。
研究表明,医院的清洁工如果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使命,不是“我必须清扫垃圾,洗刷厕所”,而是“我在照顾这些病人,要是没有我的努力,这里很快就会传染病肆虐的”,这样的清洁工更喜欢和病人聊天,更愿意帮助病人。诚然,医院的医生,院长更容易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但是清洁工同样能找到自己的使命感。
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很多人都会想:“我想挣很多的钱,然后过舒适的生活。大房子,好车子,孩子要上好学校。”对舒适物质生活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能看到这些,人并不会找到快乐,很多银行家到最后都精疲力竭。除了赚钱,如果还能看到投资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很多非营利性组织的运营,看到积极的一面,找到工作的价值,银行家的使命,会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医生、清洁工、银行家,还是教师、程序员,无论是什么,都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仅仅是工作,或者是职业,或者是一种使命。如何诠释,选择权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抛开忙碌与浮躁,听一听你内心深处的那个声音,你的使命是什么呢?答案可能会变,现在的我、两年后的我、二十年后、五十年后的我可能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认认真真的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
不应专注于我所拥有的,而应该去思考那些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过程的重要性
介绍Ellen Langer的一个研究。把学生们介绍给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让学生们评估这些成功人士,然后问学生们:“你有多大可能能达到他们的水平?”,学生们非常尊敬这些科学家,说自己永远也做不到这么好。
Ellen又找来另一组学生,同样的流程,唯一不同的是,Ellen讲述了这些成功人士的成长,他们的失败,经历的不安和沮丧,怎样超越了这些困境。最后学生们同样给了这些科学家极高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学生们会说我有可能做到他那样。
信念往往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将卓越和平庸分开的是两个特质,一是不断的问问题,不断的进步,另一个就是相信自己。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我们就不会相信自己可以达到那个高度。Langer说:“人们能想象到自己的每一步,但却觉得高峰是难以攀登的。”
设立一个自我和谐的长期目标,把长期目标分割成中期、短期,基于短期目标制定计划,培养能够完成短期目标的好习惯。将大目标细化,一步一步来,看到过程,就更容易成功。介绍三个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小方法。
①写下来。研究表明,同说出自己的目标相比,写下来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写下来就是一种承诺。
②制定期限,希望在哪一天完成目标。
③将目标具体化。不是我要锻炼身体,而是在2017年12月31日之前每周跑三次步,每次2公里。不是我要努力工作,而是在2017年12月31日前使销售量增加5%。
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宣布:“十年以内登上月球”,那时,NASA连可以承受穿越大气层高温的金属材料都没有找到。很多人都不相信NASA,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证明了自己。但1969年登上月球之后,NASA却精疲力竭,一直低迷,直到80年代,因为没有新的目标,他们失去了动力。对于一个组织是这样,对于个人也是这样,实现目标不会给人带来长时间的快乐,一个自我和谐的过程才会让人找到长久的幸福。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压力是全球性的通病。压力不仅导致工作效率,创造力的下降,而且减弱人的免疫系统,大概80%的生理疾病都是起源于压力。
怎样面对压力呢?
一个问题开启一场探索,首先从提出问题也就是关注的焦点开始。“为什么我的压力会这么大呢?”,关注消极,找到压力的源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问一个关注积极的问题,“面对这么大的压力,那些过着快乐生活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那些可以成功的面对压力的人有两个特点:
①例行公事也就是养成好习惯。每天早上刷牙不会耗费人的自制力,也不会带给人焦虑。这是前面讨论过的一个观点。
②不仅养成工作的好习惯,也养成恢复的好习惯。研究发现,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观点是错的,压力不会伤害人,相反压力培养人的耐受力,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打个比方,去健身房举重,对肌肉施加了压力,每天坚持,一年以后肌肉会很发达,所以压力是件好事情。问题在哪里呢?练习举重,一分钟后再练习举重,一分钟后再练习举重,不停的练,不停地练,这时肌肉就会受伤,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休息,而不是因为压力。
问题的实质是没有恢复,而不是感到压力。那些既成功又快乐的人同样会感到压力,但是他们非常关心恢复。运动员在大赛前都要休息,要有调整期。生理层面的受伤是肌肉拉伤,心理层面的受伤就是焦虑、抑郁。
做一个短跑运动员
Tony Schwartz和Jim Loehr在《精力管理》一书中写到,我们需要改变对生活的理解,把人从马拉松运动员变成短跑运动员。从疲惫的跑、疲惫的跑、疲惫的跑,变成全力短跑、恢复、全力短跑、恢复。
书中有这样一个建议,不看手机、全身心的、高效率的学习或工作90分钟后,全身心的休息15分钟,在进行下一个90分钟的冲刺,全身心的休息15分钟。每个人可以高效率冲刺的时间不同,从6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平均下来是90分钟。15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听音乐,冥想,运动,吃饭等等。
有时候我们因为出差或者其他事情,不能按计划来学习工作,那么可以把目标调整为一个星期内至少10个90分钟冲刺,灵活的制定自己的目标。
这个建议对我有重大意义,把我从疲惫不堪的状态中救了出来。我每天9点到10点半学习,然后跑步半小时,11点到12点半学习,然后吃午饭。相比以前昏头昏脑的十几个小时,我现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最本质的区别是,我是很快乐的、精力充沛的来完成现在的工作的。
三层恢复
保证不同程度的恢复。第一层是最小级别的,15分钟的瑜伽、音乐等等。第二层是中间级别的,睡一个好觉,每周休息一天,连上帝造世界都会休息一天的。最后一层是假期,J.P.Morgan说过:“我可以把一年的工作用9个月做,却不能用12个月。”
如果有一个自我和谐的目标,又有一个自我和谐的过程,那么就可以肯定的说,我找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