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无所谓荒谬与否,这只和所处的局相关。
--大寒.书感
一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多戈递给我一本书《局外人》:妈妈,你可以看一下。
书比较轻比较薄,不是大部头,让人很亲切。
我是第二天早上早餐完毕,翻开了书的第一页,译者柳鸣九写了比较长的推荐“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老实说,我更快进入到小说的情景,直白、简单、细碎啰嗦又不失真实的主人公默尔索的所见所闻所想。
那个时候,刚好经历姨父的葬礼,还沉浸在对人生死亡的酸楚思索里。经常想,如果我是姨妈,我会有多大的勇气去面对。想到经历的一些场面和过去姨父的交集,每每都会湿润眼眶。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这是小说的开篇。接下去很长的篇幅就是描述主人公默尔索经历母亲葬礼的全过程。在那里,他像一个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的局外人,淡然处之、不喜不悲,有点像个看客,始终处于隔着毛玻璃看外面世界的样子。
当时,我还在思考,是不是对于生死,我们都可以更加释然一些呢?
或许,他是局内人,我是局外人,而我们一样的情感反应,这是不合逻辑的。这一切看似流水账一样的记录方式,竟然是后面大大的伏笔。
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默尔索参加母亲葬礼回来后,所居住楼里的上上下下的邻居关系、还有交往的女朋友、工作中的男上司。这一部分相当简单明了,描述一个生活不太在意的比较孤僻的小职员的日常。后一部分是他被关入监狱之后,经历司法过程直至死亡前夜的思绪起伏过程。当事人而成局外人的无奈不解愤怒到最后合理化的过程。
(检察官)他声嘶力竭地喊到:“是的,我控告这个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这就是小说前后两部分的连接。第一部分无关紧要的生活都成了罪名成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律师举起胳膊,承认我有罪,但认为情有可原;检察官伸出双手,宣称我有罪,而且认为罪不可赦。”作为当事人,他想插进去讲一讲,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其实,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很多时候也如此?你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怎么想。
当然,默尔索经历的是生死;而我们经历的也许是生活中的某一部分而已。可以理解是缩影吗?
“我听着他侃侃而谈,听见了他说我这个人很聪明。但我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优点,到了罪犯身上就成为了他十恶不赦的罪状。”认定一个人是坏人,所有的他的一切都是他坏人的证据。
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如此。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好多声音都在批判默尔索的冷漠、无所谓、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懒洋洋。其实放到当今的这个时代中,很多人不也这样吗?他应该被理解。他只是不强求、不随波逐流、不愿意修饰、不愿意讨好谁的忠于内心的小人物而已。
“存在即合理”,《局外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加缪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抛开这些标签。我喜欢这种短小而轻松地叙事风格,所有的情感与思考都在简单的情节和直白的语言背后发生。
这是一部好懂的哲学意味的小说。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214天,坚持锻炼19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