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篇幅不长,故事情节也很简单。
故事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他是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也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
母亲去世了,尽管内心悲痛,但他却表现得麻木不仁。他没有流泪,在母亲的灵柩旁抽烟、喝咖啡。甚至照常娱乐,和女朋友约会。这些表现,令旁观者大为反感,总觉得,这是个道德败坏的人。
其实,他的个性就是如此淡然。他不在乎能否升职加薪,也无所谓要不要与女朋友结婚。也许,在他看来,拥有真实的当下,才是最可靠的。
后来,为了帮助朋友,他卷入了一桩纠纷,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持枪杀了人。
他当然是有罪的,但可笑的是,法庭并没有仔细追究他杀人的动机和与这个案件有关的真实情况,而是把他在母亲葬礼上的一系列有悖于常情的表现,与这个案件联系起来。
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连母亲去世都不伤心的人,必定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所以,他是怀着一颗杀人者的心埋葬了母亲的,这种近乎精神弑母的行为,比那个真实的杀父犯更可怕。
瞧瞧,这都是什么逻辑?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检察官和陪审员不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一味地揣测他人的心思,甚至将他的人格妖魔化。
当然,默尔索并非没有扭转乾坤的机会。其实,只要他根据辩护律师的安排,将自己的行为往因为母亲去世,过度悲伤,而导致神志不清、过失杀人的方向辩护,那么,后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可是,哪怕是事关自己生死这么重大的问题,默尔索却表示,虽然自己也并不希望母亲死,但这跟杀人之间并无关联。
在社会中,大部分人的言语并非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只是他们害怕被疏离、被排斥,才戴着假面具生活着。这得有多勇敢,才能坚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其实,辩护律师在潜意识里,也是与检察官一样,抱持着默尔索是个坏人的念头。只不过,出于职业操守,他才希望为默尔索开脱的。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没有融入真感情的行为,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做作?
就这样,在法庭上,原本作为当事人的默尔索却被要求不要发言,仿佛自己只是个与案件无关的局外人。尽管他的邻居、朋友,还有那些最了解他性格的人,纷纷出来为他作证,他们的证词却不被采纳。他的命运,就这样轻易的被画上了句号。
面对一切强加在自己头上的不公,默尔索的态度是不哭、不闹,也不为自己辩解。因为,在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点的虚伪。
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当神父欲来说服他信仰上帝,为自己的行为忏悔时,默尔索却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愤怒。因为,他需要的,只是洗清强加于自己头上的冤屈,而非这荒诞的、虚假的信仰。
这个故事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是为了迎合他人虚伪而做作的价值观,而不惜违背自己的意愿;还是选择遵循自己的本心,坦荡而从容地与这个世界对抗?
选择了前者,你会感到别扭。而倘若选择后者,就意味着:你或许会被这个主流社会抛弃,成为他人眼中的另类,甚至是生活于社会之外的局外人。
但是,谁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不走寻常路的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因为,这个世界,他来过,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坦荡而真实。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诸如现实和理想发生碰撞的事情,该如何取舍呢?
坚持理想,不见得就会获得成功,也许是头破血流。但倘若随波逐流,也许最终却会迷失自我。生命中,总该坚持着些什么,否则,你连人生的意义都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