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利马奇”来袭,窗外疾风伴随着骤雨。恰逢周五,下班回来趴在床上看剧吃水果是最安逸的。
在这样的安逸中,我把日更的任务安排到了十点后。随着时间越来越逼近十点,我脑中不断寻找今天要写的话题。最终,一个大胆的念头冒出来:都十点了要早点睡了,说回来为什么要日更啊,今天不写不行吗?
我连忙在心里给自己扇了个大嘴巴子,瞧你这不争气的怂样,昨天立的flag今天就倒了,难不成你脑子里也刮起了台风?
不过说起拖延这位老兄弟,和我交情甚好。工作中的大案子,我不拖到临近deadline不会着手;上班也是踩着点打卡,早到一刻钟是没有的事;周更文章不到周三交稿不会动笔。
其中的踩点打卡,从结果上来说并不是我主观意愿。我也想早点去公司,洗好杯子倒好水,做好准备工作,九点准时开始工作。
但从起床的那一刻我就失败了。因为早上可以赖床的最大时间,是以踩点打卡倒推过来的。甚至如果前一天早到了几分钟,这几分钟也会无意识的加在赖床的时间里。我就是这样眼睁睁一步步把自己送进赖床的漩涡。
究其原因,一是昨天提到的,比起遥远的上班前准备充分的满足感,我潜意识更愿意选择近在眼前睡觉的满足感,也就是即时满足。
其次,现实和预期有差别,对自己没有信心。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有点完美主义。比如要做好一个ppt提案,从拿到需求开始,就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一落到实际就发现连一个小点都做不好。于是我开始担心做不好,也没有勇气做。心想等到截止日期来临总会有办法的吧。于是原本可以早点开始准备的事情,拖延到仓促完稿。
其实时间充足的话,即使不熟悉的案子,也会在准备的过程中找到想法和灵感补充进来。这个过程中慢慢完善。所以前期不用考虑那么多,干就是了。
最后,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解,对要做的事没有清晰的愿景。于是就在心虚中一天天放过自己。
之前还看过《拖延心理学》,讲到好几种拖延的心理模式。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不止一个拖延模式,有时候还是几种模式的混合。不同的处境要不同分析,当然大要点差不多。
拖延是我们身体趋利避害本能的体现。我们本能想要舒适安逸,立刻马上现在就要!但本能是不管你十年后是老总还是乞丐。所以要调动长线思维,就要和我们的本能做斗争,在人性的反面。
短期痛苦,但经过训练,终会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届时,有自律,有自由。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