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 金国桢
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文言的能力,除了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要发展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文言文的意识和能力。
一、善于借助,独立阅读
首先,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注释和工具书用起来费时费力,需把内容带入原句原文去整体理解。事实上,很多学生更喜欢“一步到位”地查阅教辅资料上完整的译文。这种“省略思考”的学习方式省去的是重要的探究过程,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自主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学会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顺利解读课外文言文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指向。在文言文自主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归纳总结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运用能力。比如,在推断疑难实词词义方面,就可以总结一下一些方法:根据同音、近音原则,进行通假推断;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推断;根据句子成分,进行语法推断;根据相反、相近原则,进行句式推断;根据成语、教材知识,进行迁移推断等等。
二、教学一体,独立思考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师“教”的活动,把更多的时间指向学生的“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
第一,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只要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比如,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上《谏太宗十思疏》时,就“求木之长者”中“长”的读音问题,有意将自己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区别开来,鼓励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师生合作解疑,有效加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性。
第二,鼓励学生命题改题。可以让学生模仿命制高考题(包括选择题、翻译、断句和简答题),然后互批互改。这不仅能让学生挖掘文本深度,拓展文本广度,更重要的还能让学生广泛独立地参与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试教课文。对于《秋水(节选)》这样短小浅易的文言文,教师可尝试先让某个学习小组精心备课后推选一位学生代替老师去讲课,再逐渐铺开,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类似活动。这种尝试既能产生新鲜感,增强主动学习欲望,又能“逼”学生吃透文本,从而真正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
三、循序渐进,独立发展
即使辅以配套的参考书,大多数高中生仍难以独立地对文言文文本做比较深入的解读。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机智地处理教学行为,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程安排从易到难。教师可大胆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层次清晰、易教易学又富于教育启迪意义的文言文,等到学生积蓄起一定知识和能力后,再选择那些语言障碍较多、解读时需要联系特定时代背景或说理与抒情成分较多的文言文。
第二,教学进度先慢再快。对于一些艰深难懂的文言文,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解决“言”上的障碍,然后再进入课文内容和艺术技巧的探讨程序。从自主学习的延续性上讲,前期的时间投入是值得的,等到学生自主研习的习惯形成后,教师再逐渐减少“言”的内容,增加“文”的探讨,让独立性获得长足发展。
第三,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在理解文言文的“文”时,有些问题比较难,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要注意巧设阶梯比如在教学《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有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季氏要攻打颛臾,孔子为什么认为这是冉有、子路的错?教师可设置如下阶梯:冉有、子路的身份是什么?孔子认为他们的责任是什么?他们尽到了责任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样一分解,一个本来较难的问题变成了几个符合文章思路的小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像这样坚持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探究文本的能力便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