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老子释义》作者:郑伯森
前言
读书需要心境,需要有历经岁月积淀下来的人生阅历。
第一次读《道德经》大约是三四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正处于抑郁之中,感觉突然对人生失去了希望,日日纠结于人活着的意义当中,为了静心,也或许仅为了打发时间,就开始沉迷于各类小说中。
后来读林家成的小说,对历史起了兴趣,随之在搜索同类型的小说时,对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开始有意无意地百度一些历史文化知识。
读《越姬》一书时,书中男女主的一段对话,让我对《中庸》的兴趣升到了极致,从此就开始通读《中庸》。或许原本就对国学和哲学有着一种天生的喜欢、敬畏和向往吧,在通读《中庸》后又接着读了《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当时没有深读,也不能尽懂,但对我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前两部,读完后对于人生和人生的意义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渐渐从纠结中挣脱出来,开始重燃希望,开始寻找摸索真正的为人之道及生命含义。
再后来遇到了剽悍一只猫,我的抑郁从此消失,生活开始焕发另一种光彩与意义。到昨天,偶然在图书馆找到这本《老子释义》,发现作者的理解是如此深刻透彻,所以有了精读的打算。恰巧的是,这半个月来的状态也是有些“肝花上长草”----心浮气躁难精心的困扰,这样一来,也算是有缘有份了。
老子简介:
老子别名李耳、老聃、李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老子不是天子党人,也不是诸侯党人。他与党派争端无关,但他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精神领袖之一。
老子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他与学派分歧无涉,但却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最伟大的哲学家。
第一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的意思是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然而这个道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路的道;名是人类能够加诸于物质的称谓,然而这个名也不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姓名的名。
物质没有名称,是在人类开始认识自然界初期的事情。物质有了名称,便像母亲一样生发出数以万计有名称的事物来。
所以经常保持无欲和客观,我们就能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奥妙本质。经常心怀欲望陷入主观,我们就只能看见天地万物一边一角的表面现象。
事物的本质和表面现象,这两者同时存在和出现,但名称却不一样,同样是深邃奥妙、奥妙难言,这就是隐藏天地万物奥妙的自然规律,就是道的宝库大门。
其实这非常道归根结底还是道,非常名归根结底也还是名。
老子不是有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也从不认为天下万物为鬼神所操控,但同时老子又深切的体验到在宇宙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操纵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无不按照这种无形力量所限定的轨道行进,从产生发展直至走向亡殁。
老子用言词所表达的道(非常道的道),指的就是这种确确实实的存在着的、无时不在操控万物的无形力量,用今天人们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自然规律。
道字更早的出现在《易·说卦》之中,原文为: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古人还在《易·系辞上》中把道定义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首先是一条路,一条有起点有终端的路,一条不断为人类所行走,而且为大自然万物所循此运行和变化的路;其次道是人类认识大自然万物运行和变化的真理,在此道就是万物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和变化的方法;最后道还可以被解释为人类研究和记载大自然万物运行和变化的学说。
“无”作为一个名词概念,指的是空间,而“有”同样作为一个名词概念,指的是物质的存在。所以常无欲说的是经常保持无欲的状态,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因为没有私欲所以才能保持客观,因为保持客观,所以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反过来说常有欲讲的就是经常心怀欲望,陷入主观。因为心怀私欲,所以不能保持客观,因为心怀私欲,所以必然陷入主观,因为陷入主观,所以必然不易看到事物的本质,因为陷入主观,所以必然只能看到十五一边一脚的表面现象。
所以现在就很容易地理解此两者指的是妙和徼了。事物的本质妙和事物的表面现象徼,同出于某一事物而并不同名,同样被叫做深邃奥妙,深邃难解啊,奥妙难言,但却分别代表着事物的本质和表面现象,这就是隐藏天地万物奥妙的自然规律。
道无具体,但为抽象。立天立地立人皆须以道。“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