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这本投资经典,读毕,沉思良久,书的经典程度令我叹为观止,书的内容博大精深令我瞠目结舌。
但鉴于我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内容我不太理解,或者说理解了实操落地对我来说难度很大,比如说格雷厄姆对于积极型投资者的“二类企业”投资方法,这个对我来说难度太大,时间精力上没有,投资分析能力也不具备,所以我在此文中就没有提及,我只谈谈我理解的部分。
一:你所误解的格雷厄姆
至少读此书之前,我想成名于大萧条的格雷厄姆应该是一位对风险极度厌恶,投资上极度保守的投资者, 但实际上大错特错,不信你看格雷厄姆怎么说的:
总体上说,投资者较好的办法是,只要有钱投资于股票,就不要推迟购买-除非整体市场水平太高。拥有稳健股票组合的投资者将会面对股价的波动,但是他既不应该因为价格的大幅下跌而担忧,也不应该因为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兴奋。
这个言论放在现在看仍然感觉旗帜鲜明,格老在将近100年前就说了,股票是好东西,只要有条件,只要股市不疯狂,立即分步建仓股票。现在看来,股票确实是长期跑赢其他所有大类资产的。所以格老的睿智和远见卓识不彰自显。
格雷厄姆旗帜鲜明的指出,投资者能够期望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承担的风险成正比,对此,他表示不能苟同。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更多的是由他们乐于且能够为其投资付出的智慧所决定的,在许多时候,买入那些廉价证券的实际风险更小,获得利润的机会要比买入年息4.5%的债券更大。
关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流行的观点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我认为是大错特错的,原因就在于感知风险和实质风险的差异。就比方说,一位从业20年以上的经验丰富且事业成功的投资经理,经过多年的准备和耕耘,现在要去自己做私募基金创业,这个风险大还是小?创业,大家说99%都会死,所以风险很大,但是这样的经历在同样的行业从别的平台到自己创建的平台继续做同样的事情,这个风险大吗?我认为成功概率很大,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的。
所以,格雷厄姆刻板教条的印象从我脑海中烟消云散,灵活睿智的格老形象跃然纸上。那我们继续探索吧。
二:为什么大部分人会亏钱?
神经科学领域新的突破性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去感知趋势,即使趋势并不存在。只要一件事情连续发生两三次,人类大脑部位的前扣带和阿肯伯式神经核,就会自动预感它会再次发生。如果的确再次发生,一种名叫多巴胺的天然化学成分就会释放出来,从而使你的大脑充斥着一定程度的快感。
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杰出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已经证明,资金亏损带来的痛苦程度,是等额盈利所带来的快感程度的两倍。股市赚1000块钱很快乐,但是亏1000块钱所带来的心理折磨是快乐的两倍。赔钱是如此的痛苦,因此许多人由于害怕进一步亏损而在价格接近谷底时卖出,或者是拒绝购买更多。
三:投资检查清单
又到了我最喜欢的部分,化简为繁,无论如何,清单是一定要整理出来的,供参考。
- 充分研究跟踪再选择:条条大道通罗马,价值投资的理念并非成功的投资者唯一可用的方法。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首先花一年的时间去跟踪和挑选股票,而不是真正的去购买股票。
- 灵魂拷问,如果股票未上市,这个价格你愿意买吗?买这只股票的时候建议问如下问题:“问问你自己,如果没有交易这些股票的市场,你还愿意以此种条件投资这家公司吗?”。
- 防御型投资者的四大选股原则:格雷厄姆把投资者分成两大类型:“防御型”和“进攻型”。而格雷厄姆认为大多数业余投资者更适合防御型投资,防御型投资要遵循四大选股原则:1)适当分散投资10-30只股票;2)选股要选大型企业、杰出企业、融资保守的企业;3)股息持续发放20年以上;4)市盈率不超过25倍,格雷厄姆建议防御型投资者购买股票价格的上限是过去7年平均利润的25倍,注意,过去七年的平均利润计算市盈率。
何谓“大型的、知名的和财务稳健的公司”对一家工业企业来说,普通股的账面价值必须不低于总资本(包括全部银行债务)的一半,才称得上是财务稳健的(是不是资负比<50%?),对于铁路或者公用事业公司来说,这一界限是不低于30%。大型和知名含有规模可观和行业地位领先的意思。作为知名来说,公司规模应该位于所在行业的前四分之一分位之前。
- 资金分配比例,投资于股票的资金,绝不能少于25%,且不得高于75%,与此相应的,债券投资的比例应该在75%和25%之间。这个指导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与人们过度看涨牛市和过度看跌熊市这一人类的本性相抵触。进一步,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基于原始的设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组合的动态再平衡(Rebalance)。动态再平衡的核心是防控风险,可以避免投资者在市场日益走高直至危险的程度时,仍然不断加大自己对股票的投资。
- 美元成本平均法(dollar-cost averaging,也叫定期定额投资法):是一个很好的风险和收益平衡的投资方法,也就是每月定期买入优质的股票。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将其资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限制在25%~75%之间,并根据股市的动向进行反向操作(也就是机构投资者中“耶鲁模式”所说的投资组合的“动态再平衡”:假设股票占比60%,那么随着股市的走高,慢慢抛售股票,保持股票市值在60%,而在股票走低的时候,持续买入股票,保持股票市值在60%,这中间就已经在盈利了。)
-
PE经验公式:成长股的资本化率的经验公式:价值=当期(正常)利润(8.5+两倍的预期年增长率)*
注意,增长率应该是随后7-10年的预期增长率。
我特别喜欢这一条,简单,直接,所以我特别喜欢用来心算。
事实上,根据算术,假设一个企业将来可以按照每年8%或更高的速度无限期增长的话,那么其价值将趋于无穷大,且其股价多高也不过分。所以说不考虑外延式扩张的话,有机增长持续超过8%的,简直不可想象。 - PB分析:在导言中,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的第一项要求,就是只买那些价格不高于其有形资产价值太多的股票(PB,B中减去无形资产),比如以大致接近净资产的价值买进公共事业公司的股票,则总是可以把自己视为稳健和成长企业的权益拥有者。有形资产包括企业的实物资产(不动产、厂房、设备、存货等)和金融资产(现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不包括品牌、版权、专利、特许权、商誉和商标等资产。这是格雷厄姆关于廉价证券的定义,也就是其售价低于净流动资产(营运资本)本身的价值(不包括厂房等其他资产,但要扣除求偿权优先于该股票的所有债务)。
- 股息发放记录,优质股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标准就是连续多年的持续股息支付记录,20年是格雷厄姆的标准,他建议防御型投资者可以只购买符合这一标准的股票。
- 是否连环并购者?:企业是一个“连环并购者”平均一年内有2-3起以上的并购纪录,这预示着可能出现麻烦。
- OPM成瘾者(other people's money OPM),通过借债或者出售股份来抬升“他人资金”的总量,这种慷慨注入的他人资金被称作“来自融资业务的现金”
- 营收是否过于集中:企业不太灵活,大多数收入来自一个或者某几个客户(客户集中度过高)
- 管理层的品质和行为:企业的高管应该言行一致。查阅以往的年度报告,核实管理者做出过哪些预测,以及他们是否达到了目标。管理者应该诚恳承认自己的失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总拿“总体经济”、“不确定因素”和“需求不足”等通用的理由作为替罪羊。查清企业董事会主席讲话的语气和内容是否前后一致,或者说是否随着华尔街的潮流而波动。(尤其要关注,像在1999年这样繁荣的年份,生产水泥或者内衣的企业高管,是否突然宣布自己成为“软件革命的先行者”)。核实企业高管是不是仅仅在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企业高管应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管理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不应该向公众投资者推销自己的企业。
-
其他防御型投资者的股票选择:1)足够强劲的财务状况:就工业企业而言,流动比率>2;长期债务<流动资产净额(营运资本);2)利润的稳定性:过去十年普通股每股每年都有一定的利润;3)利润增长:过去十年内每股收益增长至少三分之一(期初和期末均使用三年的平均数);4)PE<15(其中的E是用过去三年的平均利润计算);5)PB<1.5(更进一步,经验法则是PE*PB<22.5倍)
市盈率可以倒算,基本建议是,购买股票组合的利润和价格之比(市盈率的倒数),至少应该与当期高等级债券的利率一样高,这就意味着,不高于13.3倍的市盈率 相当于收益率为7.5%的AA级债券。
四:投资箴言
巴菲特在怀念本杰明•格雷厄姆一文中写道:“惊人的记忆力,对新知识一如既往的着迷,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重新应用到表面上不相关联的问题,所有这一切使他的思维方式在任何领域都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什么叫聪明的投资者在第一版格雷厄姆指出,聪明的投资者与智商(IQ)或者SAT成绩无关,聪明的投资者的确切含义是要有耐心,有约束,并渴望学习,此外还必须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思,格雷厄姆说这种聪明与其说表现在智力方面,还不如说是在性格方面。事实证明高智商或者较高的学历并不足以取得好的投资业绩,比如LTCM的案例,又比如牛顿的案例,他说“可以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揣摩人类的疯狂”,他在南海公司的股票上先获利100%,后来又高价买入,损失了2万英镑(大约值现在的300万美元)。
学会把冷饭热热再吃。防御型投资者始终能够耐心而冷静地观察熊市灾难,并最终兴旺起来。格雷厄姆提出的财务实力标准仍然是有效的:如果你设立的分散化股票组合的流动资产至少是流动负债的两倍,而且长期负债不超过营运资本,你最终将挑选出一组财务稳健的且有巨大耐力的企业。人们一般会发现,如今,最有价值的通常都是一些曾经过热但是已经冷却下来的股票。纵观历史,此类股票经常能够提供防御型投资者所要求的的安全性(这是我这个散户的唯一出路)。
反向投资:其实价值投资就是逆向投资,在股市过于低估的时候买入,而在股市过于高估、安全边际太小甚至消失时候卖出,是反人性的东西,所以大部分人不适合做投资。找到好公司容易,找到具有相当大安全边际的好公司的股票也不太难,难的是情绪,无论是市场过于低估的大盘股,还是严重低估的便宜货股票,都是市场非常不看好的,因为看好了就不会过于低估,不会过于便宜了。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企业分析判断能力,又具备一种能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和那些在市场上盘旋而极具传染的情绪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只有企业分析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同时具备,才能取得投资的成功。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的,“市场短期是台投票机,但长期是台称重机”。一句话概括,要想投资成功,一要智商,二要情商。智商不是聪明,而是正确的思考框架,情商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成本费率低的指数型基金:巴菲特从来不推荐股票,但是过去20年推荐过10次指数型基金:“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成本费率低的指数型基金就是股票投资最好的选择”(寻找成本费率低的股票型基金)
一旦确定了资产配置的最终比例,就不要轻易改动,除非你的生活状态出现了重大变化,不要因为股市的上涨而加大投资比例,也不要因为股市的下跌而更多的卖出股票。
格雷厄姆建议永远不要把超过自己总资产75%的资金投入股票(对我来说,房子的投入算不算在这个比例里面?),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了未来一年生活所需要的资金,未来20年持续投资,成功度过2000年的熊市,没有在2000年熊市卖出股票,在2000年熊市时候买入了更多股票。
“本土偏见”(home bias):心理学研究指出,对某一事物了解的加深,并不会显著减少人们夸大自己实际所知的倾向,这就是“投资于自己所了解股票”的危险所在。你对这个股票越了解,对其缺点的把关可能越松懈,这种有害的过度自信,被称之为“本土偏见”(home bias),即一种痴迷于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