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没有一种人生是没有遗憾的?
豪放如李白,本应目空一切,不为现实所羁。谁曾想,他也像无数平凡人一样,在这人间道走得步步荆棘;通达如高适,用半世的隐忍和心酸,这才换得暮年的得志。然而他的人生刚走上正道,紧接着就是家国破碎,知交零落;那个稚嫩淘气的杜甫,也在历经动荡后,失去所有鲜活,变得满脸沧桑……
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他们都曾意气风发,壮志满怀。最后却又都流于失落的宿命,不得不接受命运的事与愿违。
他们的无奈,是一段过去的故事,更是现实中无数人生命里的悲歌。从青丝到白发,从意气风发到垂垂老矣,我们一生,也注定会经历数不清的遗憾。
幸运的是,李白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所有遗憾,都是人生常态。
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人辛勤工作、努力赚钱,期待财务自由后开启另一种人生,不幸却倒在半路,没有机会重启;你也会看到有些人及时行乐,从不规划未来,结果在面对失业、疾病、意外等突发事件时,只能后悔过去太没有远见……
在充满了无常的人生里,我们的规划有意义吗?
对冲基金创始人、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比尔·帕金斯的《最优解人生》这样定义: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
体验的丰富程度将决定
你对人生充实程度的判断
也就是说,你人生里做的每一件事——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及一生仅一次的所有体验——都决定了你是谁。
多个心理学研究都表明,相比于花钱买物品,将钱花在体验上能让我们更加快乐。物质财富刚开始可能令人非常开心,但是它们往往会迅速贬值。
相反,体验带来的快乐会随着时间增值,比尔·帕金斯将其称为“回忆红利”。
大脑里的记忆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能发放红利并且丰富我们的人生。就像你看到家里有一个人正在做饭,你不必像遇到一个陌生人一样从头开始认识这个人,因为你知道这是你爱的人,也知道自己为何爱这个人……你们过往的一切、你们所有的交谈及共同的经历,造就了你对这个人现在的感觉。
当你体验一件事时,你可以获得当下的、即时的愉悦,同时也留下日后可以重温的回忆。回忆带来的愉悦可能不及初始体验的万分之一,但是,那些回忆造就了现在的你。
而拥有回忆红利的前提,是我们首先得创造那些宝贵的经历。花钱买到一项体验,我们获得的不止这项体验本身,更是后续产生的全部红利。
不同的人生阶段
探索自己期望的人生轮廓
如果说人生是体验的总和,如何才能将你体验的价值最大化?
比尔·帕金斯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思考方式:
将人生划分段落。
所有人的身体状况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差,这决定了有些体验只能在一定的年龄段去获得。比尔·帕金斯说: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死亡’无数次。”
20岁出头,身为学生的你“死”了;之后,单身未婚的你“死”了;身为父母、子女尚小的你“死”了……时间推着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也意味着我们在不断告别一些人、一些体验,而这种告别往往是不可预知、无法逆转的。
澳大利亚一位照顾临终病人的护理师,和病人谈论“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的话题,她发现,最常见的两种遗憾:
一是没能勇敢地过一种忠于自己的生活,而是活在他人的期望里;
二是悔恨自己在人生中太多时间都只是一部工作机器,因此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以及陪伴伴侣。
意识到自己最终将永远失去一些东西,我们才会思考自己想要获得什么。
依据不同的人生阶段,你可以探索自己期望的人生是怎样的轮廓。
写在最后
看完《长安三万里》后,很多网友反复沉思,问出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走到最后,都会不可避免地以遗憾收场?
一位高赞网友的回答是:
三岁时,我紧握着手中的棒棒糖,坚定地以为那是最重要的;五岁时,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逮住了一只蜻蜓,那一刻,它是最重要的;
上学后,看着手里的奖状,我觉得那是最重要的;
十八岁那年,我日夜苦读,只为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段时间,它是最重要的;成家后,家人的笑脸,父母的安康,比我的幸福更重要;
等我自己垂垂老矣时,我又觉得,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其实也不错……然而,随着年岁的渐长,这些我们曾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都会有失去的一天。只有遗憾,才是人生常态。
在光阴的故事里,遗憾必然伴随着人的一生。在人生的风雨里,努力去拼,去闯,哪怕事与愿违,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唐顿庄园》里的管家卡森说过一句充满智慧的话:
“人生就是不断收集回忆的过程,最终能陪伴我们的也只有回忆了。”
你可能拥有很多别人也拥有的东西,但唯有体验与回忆,是让你“成为你”的唯一方式。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充分利用时间来工作
将现有的资源积极投入再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