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老师说她有一个朋友在初中学校里做书记,在教室里搜到一位初一男生写给女生的情书。
老师将那封情书念了出来,说那个男生很有文采,并对他的朋友说千万不要扼杀了那个男生,不认为把初中生喜欢一个人就当做坏事而去全校批评通报他,可以好好培养他的文采。
老师念了小男生写的一句话,她很喜欢这句话:
“你是我的小树,在我心里慢慢长大。”
连连感慨道这句话多么富有文采。
初中生的恋爱不就是这样吗,在荷尔蒙的催使下,爱意一天天膨胀。
末尾,男生还写了一句
“5201314”
全班轰然“哇”的一声。
老师说在她看来,这就是小孩子在玩,这个时代的孩子,生理成熟得快心理还没那么快成熟,所以就是小孩子在玩,希望学校别以“该学习的时候竟然写这些东西”处罚孩子。
从我们大学生的眼光去看,一个初一生在谈恋爱的确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什么都不成熟,你懂什么恋爱呢?
但是,爱是本性啊,每个年龄段都会渴望爱与被爱啊。
赫本曾经说过:
“我自出生就有爱的需求,但有更重要的需求——给予爱。”
爱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会渴求爱,但他们的爱,尚不成熟,只能简称为“友谊”,一起玩耍到长大,到了一定成熟时期,才是成熟的爱。
人活着是有使命的,生命是一段简简单单从生到死的旅程,起点和终点已经注定,区别只在于路径的不同,世间的所有都不是偶然,我们来自哪里,因何而来,欲往何处,这些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
生而为人,上天赋予了我们先天的本能,而最原始的,我认为是爱。
爱如同太阳一样,它的存在昭告了一切。
我们来到这世间,不仅带来的除了因果,还有爱的种子,所以我们从起点到终点的这样一段旅程,不能不说是要将这个种子养护至开花结果,直至一个又一个轮回。
《怦然心动》里的朱莉·贝克虔诚地相信三件事:树是圣洁的(特别是她最爱的梧桐树)、她在后院里饲养的鸡生出来的鸡蛋是最卫生的、以及总有一天她会和布莱斯·罗斯基接吻。
朱莉•贝克二年级时,布莱斯搬来她家附近,她在看到布莱斯的蓝眼睛那一瞬间就怦然心动了。
但布莱斯对她没有感觉,他认为朱莉有点怪,居然把养鸡和坐在树下看成乐趣。
直至八年级,布莱斯开始觉得朱莉不同寻常的兴趣和对于家庭的自豪感使她显得很有魅力。渐渐地,他也喜欢上朱莉,两个人的爱情开花。
这是讲一个早恋的故事,很纯洁很美好,这是爱呀,美好的诗意的情怀,互相点亮彼此的生命,让暗淡的世界时不时地显得温暖美好。
在面对青少年早恋问题,中西方俨然是不同的态度,这样美好的故事,有一大部分的功劳是家庭教育,父母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批评遏制,扼杀那份纯洁的爱。
电影里的外公说: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
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因为有爱,充盈了自己的整片天空。因为有爱,点亮了生命。爱,是本性。
影片的结尾,布莱斯和茱莉在洒满阳光的庭院上种了一棵梧桐树苗。
茱莉看到她喜欢的那个布莱斯又回来了,他漂亮的蓝眼睛就像她小时候认定他时候一样。
在种下那颗象征着他们爱情的梧桐树苗时,他们从心里知道,他们会这样一直在一起。
爱就是一个多频能量场,它有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无穷无尽,当我们的自身频率和她达到一样时,我们接收能量的路径便开通了。
但是我们人体的这个能量场因为外在频段的干扰,能量也会受到干扰,所以生命有一个目标,便是净化自己的一个能量场,然后强化。
我们因爱而生,不停的接受宇宙以爱之名给予的慈悲,让自己的内在能量不断的扩大,如同一棵树一样,接收雨露阳光,蓬勃生长。
人,作为能量的一个聚集体,是爱的一种延续和一种传承。
人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回归本源,如何去实现爱,如何将爱传承,归结到底就是如何实现自我,回归自我,把人比作一个容器,然后把爱往里面装,杯满自溢,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能说会爱别人,爱这个世界。
惟愿此生,不舍慈悲与爱,惟愿来世,得证菩提,心似琉璃。
因爱而生,与爱同行,不离不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