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变类型和不可变类型
可变类型有list,dict。不可变类型有string,number,tuple。
当进行修改操作时,可变类型传递的是内存中的地址,也就是说,直接修改内存中的值,并没有开辟新的内存。
不可变类型被改变时,并没有改变原内存地址中的值,而是开辟一块新的内存,将原地址中的值复制过去,对这块新开辟的内存中的值进行操作。
2.深浅拷贝的实现方式,区别;deepcopy如果你来设计,如何实现?
#最简单的深拷贝,改变一个不可变类型
string = "abcd"
print(id(string)) #output:2314121499680
string += "efg"
print(string) #output:abcdefg
print(id(string)) #output:2314122360176
这里利用id来打印对象的10进制内存地址。可以发现string在拼接字符串后地址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引用指向了另外一块地址。
#最简单的深拷贝,改变一个不可变类型
string = "abcd"
print(id(string))
string += "efg"
print(string)
print(id(string))
#浅拷贝
b = string
print(b)
print(id(b))
接着刚才的例子又写了一个浅拷贝,所谓浅拷贝就是复制是引用,也就是让这两个对象指向同一块内存地址。
如果我来实现深拷贝,我会为对象创建一个副本,所有的操作都指向这个副本。
对深拷贝一般是容器,比如list。可以import copy,调用copy.deepcopy()函数。
顺便说一句,copy.deepcopy()和copy.copy()一般都用于容器,深拷贝对不可变类型无效。
3.new() 和 init()的区别?
官方文档是这样说的:
- init()是当实例对象创建完成后被调用的,然后设置对象属性的一些初始值。
-
new()是在实例被创建前调用,因为它的任务就是创建实例然后返回该实例,是个静态方法。
也就是说,new()在init()之前被调用,new()返回的实例将会传递给init()的第一个参数,然后init()在初始化对象的属性。
4.你知道几种设计模式?描述一下他们的特点
策略模式、适配器模式、工厂模式、装饰器模式、单例模式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是一种与行为相关的设计模式,允许你在运行时根据指定的上下文确定程序的动作。可以在两个类中封装不同的算法,并在程序运行时确定具体使用哪一种。
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是一个结构性的设计模式,允许通过不同的接口为一个类赋予新的用途,这使得使用不用调用方式的系统都能够使用这个类。
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的设计模式,作用如其名称:就像工厂一样生产对象实例的类。
这个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可能设计到很多类的对象的创建过程封装到一个单独的方法中,通过给定的上下文输出指定的对象实例。
装饰器模式:
装饰器模式是一个结构性模式,允许我们根据情况,在运行时为一个对象添加新的或者附加的行为。
目的是为给一个特定的对象实例应用扩展的函数方法,并且同时也能够产生没有新方法的原对象。
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是一个创见型的模式,功能是确保运行时对某个类只存在一个实例对象,并且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来访问这个实例对象。
因为对于调用单例的其他对象而言,这个全局唯一的访问点“协调”了对单例对象的访问请求,所以调用者看到的单例内变量将会是同一份。
5.编码和解码你是怎么理解的?
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都是二进制数据。编码和解码本质上是一种映射关系,比如‘a’用ascii编码是65,计算机中存储的是00110101.
编码:真实字符串->二进制串
解码:二进制串->真实字符串
熟知的编码类型有ascii,utf-8,unicode。
ascii以1字节8bit表示一个字符,首位都是0,表示的字符集明显不够用。
unicode编码是为了表达任意语言而设计的,为了防止存储上的冗余,采用了变长编码,但是变长编码给解码带来了困难,无法判断几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
utf-8是针对unicode变长编码设计的一种前缀编码,根据前缀可判断几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
在Python中,编码/解码是不同编码系统之间的转换,默认情况下转换目标是unicode。
编码:unicode->字节流,字节流->unicode
对于一个字符串可以这样完成不同的编码
str1 = "abc"
enstr = str1.encode('utf-8') #编码
destr = enstr.decode('utf-8') #解码
Python文件的编码格式
保存文件时,对py文件可在前两行注明编码方式# -- coding: 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