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 远离低素质人群,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框架:
1. 故事: 听到的自己村里发生的故事,一个外地口音(听不懂的方言)、精神恍惚的女人误入村子询路,结果被村里的小青年调戏并呼朋唤友、最终被羁押、轮奸半月之久,后有人偷偷报警,才被警察解救。
2.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
一,村里青年一般小学毕业,文化水平低,行事没有底线,更容易通过作恶,来达到愉悦自己。
二,犯错成本低,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他们不买房,不工作,即使被抓留下犯罪记录,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三,从众心理更激发了他们做恶的勇气,不以此事为耻,反以为荣。
四,村里知情人的沉默是悲剧的催化剂。
在农村的思想里,如果你制止或者报警就是村里的叛徒,大家不会敬佩你的高义,反而会被恶语相向或者暴打一顿,甚至以后家里人被孤立被欺辱,被村子排斥在外。
对于依靠村子生活的人,打击是毁灭性的。
所以很少有人有勇气阻拦别人行事,即便是恶事。
五,作为身处异地的单身女性,本身就是柔弱的代表。而外地口音、精神恍惚这两个特点又在不怀好意者心理加强了“可以随意欺负”的标签。
另外更多的参与者又助涨了他们作恶的气焰。
3.如何避免这种悲剧?
对于女性来讲,可恨却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无法要求外部环境改变,所以只能谨慎行事,远离危机,希望可以最大化的保护自己。
远离低素质人群,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素质低的人,大部分文化水平都不高,在他们这里,道德感的约束也是很松懈的。
他们的行事方法更倾向于本能,为了几块钱的菜钱可以满嘴生殖器官不带重复的问候别人全家;
孩子偷了别人的菜,觉得自家占了便宜,孩子是有功之人,就会夸赞孩子好样的。
可见素质低的人群,行事准则以悦己、利己为核心。
当他们认为如此行事,可以悦己、利己的时候,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抛弃本就少的可怜的羞耻感,来伤害别人。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远离可能对自己产生危害的环境。
远离低素质人群,远离他们的利己、悦己准则,可以最大化的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