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驹班四年级(下)第四周小结:
刘晨老师数学版块第一周总结:
2018年3月19日,是我人生之中第一次作为主课老师,站上讲台的日子,这一天,我来到爱之帆的时间恰好刚满六个月。过去的种种因缘际会,让我得以与爱之帆,与王静老师,与福驹班的孩子们和家长们相遇,开启这一段共同成长的旅程。就像无法用语言去形容一个新生命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的那份感官印象一样,我亦无法用言辞去形容第一堂主课之后,在我心魂之中所激起的回响,这份经历的意义,于我来说,犹如一次重生。
正如所有孕育的过程都与兴奋和不安相伴,在上学期得知自己有机会承担福驹班数学版块的主课教学任务时,我充满了期待与兴奋,然而随着假期以及开学后教研的深入,我愈发感到不安,不同的想法和声音在头脑里碰撞,如何在一堂主课的时间跨度内通过华德福艺术教学的方式落实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与教室里每一双望向你的、纯真而又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相遇?而在课前和课后又需要选择怎样的方法,帮助孩子们进入学习的状态及巩固所学的知识?幸好有数学教研组的支持和王静老师的帮助,我的这种不安没有发展成上学期第一次上数学练习课之前的焦虑。同时一个又一个挑灯备课的夜晚,也让我渐渐对主课教学的呈现,有了一点信心。
这个版块的主题是“因数和倍数”,在数学范畴是属于初等数论的内容,通过不同的侧面对熟悉的整数进行考察,发现新的特征和规律,因此涉及到的概念比较多。在人教版和青岛版的数学课本中,这部分内容均安排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之前,是深入理解和学习分数的基础。第一堂课借助了上个版块北欧神话故事人物的图景,介绍了整除的意义,由此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数学含义,进而回顾了上学期学习的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提炼规范的数学定义时,出于让同学们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的初衷,我使用了a÷b=c,和b|a(表示b能整除a)这样的数学语言,从课堂上同学们的反应来看,对于图景化的语言反应是比较热烈的,但对于用字母表示数这样的形式,还不太买账。所以在第二堂课上,我又通过了一个数学故事《零国王大战食数兽》回顾了第一堂课的内容。之后通过小组工作研究了前一天家庭作业60以内2,3,4,5,6倍数的连线图,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总结,2和5的倍数特征比较明显,稍加提示孩子们便能总结出比较清晰特征,在研究3的倍数时,通过一个算盘的图景, 3的倍数的特征还是能够从孩子口中自行总结出来的。第三堂课上,沿用《零国王大战食数兽》的图景介绍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第四堂课通过上学期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猜数游戏回顾了前几天学习的全部数学定义:整除、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以及2、3、5倍数的特征。周五的课上延伸《零国王大战食数兽》的图景,运用埃拉托色尼筛法(本质是这种方法,但没提名字)找出了100以内的全部质数。
五天的课讲下来,我心里有如坐过山车一般,所以周五我干脆随机找了三位同学,直截了当地跟他们交流是否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具体喜欢什么,有没有感觉有困难或者不喜欢的地方,具体是什么?从他们的反馈来看,保住我的饭碗这一点还是能够得到孩子们支持的,但在主课本的工作上确实遇到了困难。首先我承认在这项活动中我确实缺乏经验,理想化地期待孩子们能够自己落笔写出比较规范的数学定义,其次,后来我亡羊补牢给孩子们写了三黑板数学定义,又在无形中给孩子们增加了心理压力,毕竟刚从《北欧神话》这么有血有肉的文字中遨游了三周,转头就扎进这么冰冷的数学概念中,很容易激起孩子们心中的离斥感。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四年级下学期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刻,某种程度的抽象概念,也会成为他们意识发展的需要。在接下来的数学主课中,我会对这部分内容的代入更有意识,希望能够在与福驹班孩子们的摸爬滚打中找到更为合适的形式和节奏。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需要通过练习,而同时,作为从题海战术的阴影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我当然不希望再给我的学生投下这样的心理阴影。所以,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适量的习题。通过寒假教研和数学教研组的评估,目前在福驹班所采用的练习策略是:课前的定时《公文数学》计算练习和课后的《黄冈小状元作业本(人教版)》练习。
在周一的数学练习课上,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从这学期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的一项数学计算练习活动——探宝时间,周一的数学练习课上和周二至周五早8:15-8:35,每个同学都会领到一张A4纸,其上正反面有四十道左右的计算题目,要求在8~10分钟的限定时间完成,之后进行订正,然后在卡片上记录当天的总题目数、错题数和未答完的题目数。每日探宝题的订正要求在当天完成。订正完并做好记录的探宝答题纸当天放学前交给老师。每周一老师会收起记录卡片,核对后把卡片和上周的探宝答题纸还给学生,并从中选出本周可以升级的同学,升级的条件有二:一是在限定时间内答完且正确率高;二是认真订正,有明显进步的同学。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即可升级,升级后题目的难度会比之前有轻微提高。通过这样的练习,旨在一是帮助孩子们收摄心神,进入学习状态;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养成时间观念和集中精力的学习习惯。在题目的选择上,借鉴了《公文式数学教材》并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教学需求进行了调整,公文式数学教材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套循序渐进的数学教材,采取了小步前进的学习方式,将整套教材细分多个阶段,尽可能地减低了学习阶段间的落差,比较符合目前福驹班孩子们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需要。
而在课后,通过及时的练习,可以巩固课上所学,此时需要一定的题目丰富性来帮助孩子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所学内容,《黄冈小状元作业本(人教版)》的编排质量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同时单页题量不大,不至于成为负担,在主课上,我先带着孩子们去熟悉了一下这本书的提问方式,在进行了一天的练习后,通过询问了解到大部分孩子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这一作业,后面随着同学们对于这种作业形式的熟悉,要求也会不断提高,每次作业的最后一道题目有一定难度,属于选做题,当前面的题目都较为顺畅了,家长们可以鼓励孩子尝试选作题-不要错过任何一个让孩子收获数学成就感的机会。
目前需要家长们配合的是:1.对于孩子们上学时每天做的数学探宝题,一周检查一次,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提醒孩子把没有正确订正的题目完成订正。2.在春假期间帮助孩子延续每天一份探宝题的习惯,限时答题,当日订正。
有了课前练习、主课工作和课后作业,数学版块的学习也可以如英语学习一样,开动三条腿走路,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节奏,我和福驹班的孩子们,都需要下一番苦功,但既然我有这莫大的幸运与福驹班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共赴一程,相信爱和信任可以将这份辛劳酿成成长的蜜酒。
最后,感谢王静老师如灯塔一般的支持和帮助!
静老师班级小结:
看完刘晨老师的小结,啥感觉?一个学习并从事科学研究多年的大男孩儿,具备清晰、深入的思考能力却又同时具有如此品质的情感力量,还有这么流畅优美的文笔,这就是传说中“头、心、手”平衡的样子吧?
唯一欠缺的就是与驹子们在一起的经历和经验。但是该小伙儿也是够拼了,晨圈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能找到吹竖笛的合适尺度,连自己还没有“下凡”的“宝宝”都搬出来啦——害得我差点笑场。只要有心,只要坚持,是金子总会发光,孩子们又有一个机会跟老师一起成长,期待一起发光的日子。
数学也开始小步走长路的节奏了,英语的小步子也越走越象样了,而语文的汉字书写和《福驹周刊》也是走在“持之以衡”的路上。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心,只要坚持,孩子们就有机会做更好的自己--但是这条路上一定要所有的老师以及亲爱的你们同心协力,把我们的清晰和意志力做为孩子们成长的基石,请不要让任何一个孩子少掉那块“垫脚石”。
英语这周是第二次录音了,有几个孩子的进步特别明显,给了我和“福驹爱英文”小组的老师们大大的惊喜,我深切体会到了娴妈和几位老师一直以来苦口婆心劝大家带着孩子多听多读的用意了。福驹班的孩子真的是有“福”,娴妈自家娃的英语根本不用愁,还每周挤出时间来陪孩子们上课陪孩子们读;韩老师并不任课我们班,可也用心关注着驹子们的英语学习,把自己歇口气用的时间拿来进班听课;小高老师年纪轻轻却可以用这样的韧性面对各种状况不屈不挠——剩下的就看孩子们是不是能“惜福”了,看大家是不是能在家里遥相呼应了……“持之以衡”真的就是“不二法门”,守得云开便有“彩虹”出,鸟飞“鱼跃”终有时!大家加油啊!十天一个周期,每天打卡,两周一录,周期结束及时换书并且找静老师换新卡片(以便于让我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打卡情况)大家请一定配合好!
与高年级的老师交流、与升至公立初中的家长交流,语文的学习似乎总要回到“字词”这个话题。所以,在语文教研中,爱之帆的老师们也达成了一致,在字词这个角度不遗余力坚持练习、勤加使用。所以,每天都会有“米格”练习和古诗抄写的任务,半页米格+一首古诗,十几分钟应该都可以完成,日积月累,不懈怠则必有回响。而我们的“实战”“大招”-《福驹周刊》也到了第三期了,稿件的质量明显上升,可读性和书写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且看节选:
更多精彩欢迎现场捧读!且看课间捧读的娃:
这周有一个特殊的日:春分。这一天福驹班是怎么度过的呢?请看《静周刊》的记录:
最后,说一说“本地地理历史”版块游学的事:
“本地地理历史”做为华德福特色的四年级校本课程,一直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和孩子们的欢迎。通常上学期的第一个版块会以“生活圈”为主,带孩子们在老城区、新市区追本溯源,体验风土人情和城市特色。下学期的第二版块,我校的前两个班级都选择了带着孩子们骑行大沽河,领略“母亲河”风采的同时又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品质,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而我在寒假中为此版块备课时却对崂山和即墨古城更有感觉。
按照华德福大纲的指导,我对本版块的设计意图的理解是:
“从孩子自身意识上来说,四年级的孩子经历了‘九岁危机’的分离,对外在世界更能客观地去观察和了解,本地地理历史的学习在这个时候能满足孩子去探索世界的愿望,是孩子自我对周遭环境——家乡的有意识的认识。如果我们孩子 个体的精神比如一滴水滴,它需要器皿来承载,同时,它作为个体必须要融入到群体——本社区社群之中才不会干涸。这也是爱国爱家乡的‘不言之教’——来自于三年级的农耕和建筑学习,走向五年级的中国地理历史。”
在我的理解里,这个版块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对家与家乡的了解是爱的一升华过程。所谓‘知之者深,爱之者切’,而这个过程,这个‘知’不能只是知识的传递,感受、体验、行动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本地精彩的传说故事、有美好品性的代表人物更令人印象深刻-找到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并以合适的方式带给孩子,然后配合对‘青岛’独有魅力之处的体验感受让整个本地地理版块的学习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留下‘根基’和自豪感!”
基于如上的原因,我感觉崂山和即墨古城更能助于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3月21日,我邀请了在此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本班家长:然爸、衡爸、常青班佟未爸以及杨老师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深入地讨论。反复探讨和权衡之下,最终选择以即墨古城承载人文历史的角度,以崂山承载自然景观及文化、传说的角度,放弃骑行大沽河的方案,具体的行程和方案请大家在下周六的家长课堂之后回到班里一起说说吧。请各家务必至少有一位家长到场。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美好的春天最宜踏歌而行,且让我们吟着下周的古诗好好享好受春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