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约4199字
预计阅读耗时10分钟
作者 / 苏士毅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这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谋略家、思想家刘伯温,在鉴赏太公钓渭图时,有感生情而作的一首《题太公钓渭图》。
上图:太公垂钓图 / 来源:网络
民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上图:刘伯温、诸葛亮画像 / 来源:网络
诸葛亮和刘伯温,可称得上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鲜少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传奇人物。此二人功劳之巨,影响之深,不言而喻。
但我们今天要聊的,既不是刘伯温,也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和他的几个弟子。
荀子《劝学》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然古之贤臣,珠玉在前,木椟在后。强军虽盛,未必敌弱旅;名师虽严,未必出高徒。
想要知道诸葛亮的弟子能力如何,他们都取得了什么成就,我们就先要了解,在诸葛亮的一生之中,他到底收了哪几个徒弟?这几个人都姓甚名谁?
严格的来说,诸葛亮一生只收了两个徒弟,那便是马谡、姜维。但在笔者看来,与诸葛亮有师徒之分,却无师徒之名的,还有诸葛乔、诸葛瞻以及庞涣三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说这几个人是诸葛亮的弟子?他们的结局又当如何?
一、马谡——揠苗助长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
此人作为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入蜀,深得诸葛亮器异青睐,加之他是侍中马良的弟弟,自夷陵之役马良遇害后,诸葛亮更是将其视为亲传弟子,亦师亦友般对待此人。
可以说,马谡是诸葛亮的“大弟子”,首位接班者候选人。
上图:马谡 / 来源:电视剧《新三国》
第一次北伐之时,诸葛亮之所以力排众议,让马谡为主将去守街亭,便是想籍此机会让马谡建立军功,树立威望,以期马谡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生平所学,独当一面,挑起兴汉安刘的大梁。
奈何马谡恃宠而骄,刚愎自用,以致街亭大败,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杀此人以谢众怒。
《论语·子路》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上图:挥泪斩马谡 / 来源:网络
马谡的死,既证实了刘备生前所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语,也给了诸葛亮一个严正的警示:今后用人,切不可揠苗助长,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急则生变,变则事不达矣。
二、诸葛乔——天妒英才
诸葛乔,原字仲慎,本为诸葛亮之兄诸葛瑾次子,因诸葛亮早年无子,遂被过继给诸葛亮为嗣。
诸葛乔自幼体弱多病,故更字伯松,以寓长寿之意。
上图:诸葛亮 / 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
诸葛乔之才虽不及兄,然其性情敦厚,坚毅庄重,故此备受诸葛亮喜爱,以之为己嫡子,尽心培养,倾囊相授。
诸葛亮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曰:“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於谷中。”
自马谡街亭之役失利后,诸葛亮对实战之训更为看重,因而每战必携诸葛乔随行,使其积累实战经验,领悟实战中的运筹帷幄之策。
而诸葛乔也的确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他每次负责征调、押解粮草,皆未有失,且调度得当,深受军中将士爱戴。
可惜的是,诸葛乔因身体羸弱,且长期负责艰苦的后勤工作,以致英年早逝。
倘使其安然无恙的跟随在诸葛亮左右,继承他的衣钵,想必邓艾偷渡阴平的小小伎俩,也不可能成功。
三、诸葛瞻——小时了了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嫡长子,诸葛怀之兄。
建兴五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呈《出师表》,开启了刘备驾崩以后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之战。
彼时,诸葛亮尚在前线指挥作战,而马谡亦未被斩。成都传来消息,丞相夫人黄氏(一传为妾董氏)诞下一子,诸葛亮大为欣喜,从此以后,自己这一脉终于是后继有人了。
上图:诸葛瞻出生 / 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
然而,没过多久,后军便传来噩耗,诸葛乔病亡夭折。而立下军令状,驻守街亭的马谡,亦因被张郃所败,最终惨遭军法处置。
此时的诸葛瞻尚处于襁褓之中,诸葛亮自己亦疲于北伐,无暇伴其左右,亲自教导爱子。
所幸黄氏温良恭俭,德才兼备,教子有方,加上诸葛瞻自幼聪慧明敏,勤勉好学,故而声名初显,颇受众人喜爱。
然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诸葛亮在《与兄瑾言子瞻书》中有云: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上图:诸葛瞻 / 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
诸葛瞻虽年少成名,享有美誉,却因诸葛亮尊位显赫,故其左右随从之人皆乃贵族子弟,多为骄奢淫逸,阿谀奉承,不学无术之徒。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瞻自幼便与这些人为伍,安能不偏废学业,而成夸夸其谈之人?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又诫子书》曰: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上图:诫子书 / 来源:网络
这是诸葛亮晚年之时,给爱子诸葛瞻、诸葛怀所写的书信,此时他正与姜维、魏延等人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
上图:司马懿、诸葛亮 / 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
姜维善于运机筹谋,临阵对敌,而诸葛瞻则才思敏捷,有治国辅政的天分。
马谡、诸葛乔夭亡以后,诸葛亮便寄希望于姜维、诸葛瞻二人,盼其分别成为自己治军、理政的接班人。一内一外,文武张弛,共谋兴汉之大业。
奈何诸葛瞻恃宠自负,言过其实,步入了马谡的后尘。最终与其子诸葛尚战死绵竹,这也算得上不辱先辈英名。
四、姜维——麒麟之子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乃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建兴六年,诸葛亮二出祁山,围天水、上邽等地,天水太守马遵听信谗言,怀疑姜维、尹赏等人有异心,遂同郭淮连夜逃遁。姜维等进退不得,只好投降蜀军。
上图:姜维 / 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
诸葛亮见姜维来投,慌忙下车相迎,执其手言道:“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话语,却足以证明诸葛亮对姜维的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陈寿所著《三国志》曰: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以降将身份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在整个三国史上也是少有。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姜维确实是青睐有加,甚至在他看来,李邵、马良等人也不如姜维。诸葛亮曾致书信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称赞姜维为凉州上士,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遵照诸葛亮遗计,以诸葛亮木像吓退司马懿大军,使蜀军安然撤退。
上图:诸葛亮 / 来源:网络
此时,魏延、杨仪决裂,姜维又与马岱等人平定叛乱,维稳军中局势,协助蒋琬、费祎保住蜀汉在诸葛亮薨逝以后没有分崩析离。
而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结盟羌胡、九伐中原,到最后策反钟会,以身殉国,实无愧诸葛亮接班人之名。
五、庞涣——善得始终
庞涣,字世文,荆州襄阳人。
说到此人,或许大家会感到陌生,这么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人,怎么会跟诸葛亮有瓜葛?
然而,当了解此人的身世以后,或许您会赞成笔者的说法。不过,庞涣此人到底是不是师承诸葛亮,笔者也只是猜测,并无十分的把握。如果您也对此人感兴趣,不妨跟随笔者继续探讨一番。
实际上,庞涣的出身在后世看来,非但不简单,反而可以说得上是十分尊荣。
《襄阳记》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涣,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统,德公从子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
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耆旧记》记载,庞涣乃是荆州隐士高人庞德公之孙,凤雏庞统之侄,诸葛亮之外甥也。其父庞山民为魏黄门吏部郎,却英年早逝。庞涣自幼便随生母,即诸葛亮小姊,隐居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从秭归进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一家皆为达兵所害,而蒯祺之妻,正是诸葛亮大姊。为保小姊安危,诸葛亮不久之后便将这母子二人迁往成都避难。
其在《诫外甥书》中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上图:诫外甥书 / 来源:网络
由此观之,诸葛亮对这个外甥的期望还是很高的。为保庞山民血脉,诸葛亮并未让庞涣随军征战,而是教他研习经卷,见贤思齐,做一个经世济民的治国之才。
庞涣也并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在司马炎建立晋朝以后,庞涣因身份特殊,且对治理益州了然于胸,遂受命为牂牁太守,而得善终。
纵观这五个人的结局,马谡、诸葛瞻名副其实,含恨而终;诸葛乔体弱多病,英年早夭;姜维忍辱负重,以身殉国;庞涣虽受任为牂牁太守,亦未尝不是一种贬谪。
他们或多或少都师承诸葛亮的教诲,皆勉强算得上是诸葛亮的弟子,但结局似乎都不怎么好。
可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诸葛亮不懂得教人育人,毕竟有句古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号称三千弟子,最终成名的又有几个?而被后世尊为“谋圣”,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鬼谷子,他的成名弟子,亦不过寥寥数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个人成才与否,固然与师承相关,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心性、环境和机缘。聪明勤勉之人,无师自通;愚笨懒惰之辈,纵师承百家,又为之奈何?
本文文字内容系轩辕春秋文化作者团原创
部分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欢迎读者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