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开始,逐渐的喜欢上了阅读。起因就是因为阅读速度慢。
小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也不知道学习,整天的就知道玩耍。就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会发一本书,课外阅读用的,名字就叫《阅读》。
阅读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在十岁的年龄还是很喜欢听故事的。可惜平时不读书,里面的很多字都不认识,虽然有拼音,可从来都没有阅读习惯的我是拿不起来书的。可真的又想看《白雪公主》,怎么办呢?
妹妹小时候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记忆里特别的喜欢阅读。我就让她念给我听。
一直到初中以后,每次写作文,两节课,第一节基本上都是在看作文书,那时候并不是人手一本的作文书,因此很多时候都是两人同看一本,我就发现每次自己还没阅读完,同学已经看完了。一开始我不相信他看的有这么快,为此还专门做实验。让他先看,然后讲出来写的内容。
发现的确没有跳读后就问他阅读的方法,他告诉我说看的多了自然而然就快了。 后来还和前后左右的邻桌都比,很遗憾,自己是最慢的那一个。问了很多,无非也就几种答案,看的多了自然就快了,不要在心里默念靠,眼睛扫过去不要心读了等等。
自此后我就开始了因速度而起的阅读,慢慢的开始看课外书,小说,《青年文摘》,订学习报。其中学习报里最喜欢的就是每期的大师介绍,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沈从文。
记得上面写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后来在北京搞创作,点着煤油灯,写到深夜。还常常流鼻血,可他一直坚持,后来成为大家。
渐渐地看的多了,自己也就有了写作梦。可写作的前提还是要有阅读量,所以阅读速度始终伴随着我。
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阅读速度始终没怎么进步,虽然阅读方法的书与文章看了很多,道理也明白,可是阅读速度还是不高。因此常常羡慕一目十行的人,羡慕几个小时时间就可以看完厚厚一本小说的人。
可阅读快了,看过后和没看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内心也一直在纠结到底是慢慢读还是快速读,可不论快与慢,自己却忽略了阅读最重要的问题,我看这本书得到了什么?
一直以来自己都在纠结与快和慢的问题。恰恰把最重要的问题放一边了。
看书快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多获取知识,看书慢的目的是为了把一本书吃透。可是无论快慢,自己都没抓住核心,只是在客观的追求着快与慢。
另外读书的态度也不严肃,总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没有说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停下来,搞明白。而是为了不影响进度,直接搁过去。
现在看书基本上做到了不认识的字马上查字典,有兴趣的人或地名,马上百度百科,现在又加上一项遇到地名查地图。
虽然今天看《苦难辉煌》不到三十页,可是透过看地图,我也明白了国共双方当时的路线。
以前不看地图,地名只是一个词语,井冈山、梧州、赣州、湘江、三河坝、南昌、瑞金、广昌这些词对我来说,除了读音不同以外没什么不一样的。可是当你打开百度地图,一一比对它们所在的位置后,在看到这些词语时,脑海里首先会出现一副画面,它在哪儿,在中国的那个位置。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特别是看行军打仗,提到双方交战的地名,一定要找到,只有在地图上标出来,你才知道地形,位置。
以前不看地图,看再多的战役双方大的你死我活,也只是感觉热闹或残酷,可是地图看过后,脑海中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为看地图用的是百度地图,有些位置放大缩小后地图显示不同,我就把行军路线,战役地点,一张张的截图下来。专门建个相册,什么书上看的,打上什么书的名字,每天看书的截图上传,等以后翻开一张张的图片就能回忆起书中所写的内容。
因为刚刚看到长征部分,所以地名频繁的出现,有的一页上就出现十多个地名,心里有点烦,有点想偷懒,有点想赶进度,想搁过去,可我还是坚持查地图了。这样做了后,发现受益匪浅,才惊喜的不再为了快而快。
为了赶紧把这本书看完,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合上书知道长征了,走的哪儿,脑子里有一串地名,可在地图上的位置却不知道,有什么用?查过地图就不一样了,首先知道走的是什么路线,其次也才知道是如何打仗的。
今后记住一条:读书,不是为了读过而读书;而是为了记住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