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恍然间过去,再次回首想想的时候,却陡然觉得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读书无用论”其实是有道理的,即读书不能够立马变现成为金钱,这明显就是功利主义的逻辑。但是从长远看,读书早晚是有用的,且能够成为变现的利器。而我说的阅读,却总是与这些正经的教科书没有任何关系,多是课外阅读,是主导性的阅读,是自己找的阅读,不是别人推荐,也不是老师让你读的那种读。
农村里,父母基本上没有任何藏书。只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翻箱倒柜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一本《红旗》杂志,其中里面有今天所谓的副刊豆腐块内容,小学时代的我顿时觉得欣喜异常,从头到到尾,将里面的文字看完。颇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过说实话,里面的挺多内容,我是没有看懂的。因为认识的字并不多嘛,所以,也就大约知道其中的意思,就像四六级考试的阅读理解那样,看着这个单词似曾相识,也能够推测其中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如何阅读,也并不知道其中的真正意思。
我总觉得,中学时代,尤其是初中时代应该是阅读的黄金时代。一个原因就是青春期的躁动不安,正好能够将所有的精力释放在阅读上,以免人生的道路走偏。因为,我耳闻目睹了太多好的学生就是在初中,人生轨迹发生了转移。而也有很多学生,将自己的太多精力放在课外书的阅读上,令我无限佩服。可惜的是,初中的我,没有任何阅读的兴趣,只是有对任何带着文字的东西,像报纸的残片,一页书,等内容有特殊的情感,希望从这些残缺的地方,找寻到自己希望的价值来,总是能够将这些所有的残缺文字看完,也猜测着那些缺少的部分的内容。
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作文。记得第一篇作文的《白头翁的故事》。不知自己是如何写的,总之就是抄袭范文。跌跌撞撞,度过了初中。尽管写了无数的作文,也考了无数的试,却始终没有真正阅读过太多的书。那个时候,无论是班级内,还是村子里的年长的学生,似乎都热衷武侠小说,金庸的,古龙的,都在寒暑假的时候,捧着读,还不断给我们比划着其中的招式,好像自己要成为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一般。但是,我就是不感兴趣,也从来没有认真阅读完一本武侠小说。
说起武侠小说,我不得不谈到本科时代,同宿舍的一位兄弟。他总是阅读上,吾辈之楷模。想起阅读什么,就能够立志阅读完毕,且能够深深懂得其中三昧。记得他有次直接爱上了武侠小说,于是将无数的武侠小说悉数阅读完毕,很享受的样子。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原来阅读能够带给我们如此愉悦的享受。
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号召我们阅读,希望我们订阅杂志,她也帮我们订阅了一份复印的材料。如今想想,那份材料有很多名家的篇章,张抗抗、毕淑敏等人的文章都收录其中。她的本意是让我们学习他们写作的手法,却没有想到这样的阅读,的确让我们看到另外的世界,懂得精神世界的价值所在。她号召我们订阅的杂志,像《读写月报》《读者》《青年文摘》等等,都一度成为班级内反复阅读的内容,对于身在乡镇上的我们来说,这似乎就是最好的享受了吧!
整个高中时代,我又是荒废的时代。没有阅读过任何一本正经的小说。只是听着人家讲述无数国外名著的故事梗概过来的,且收到一本钱钟书的《围城》,但在暑假里,翻来覆去就是阅读不下去,也就放在老家中,成为一段历史的印记。阅读的黄金时代,都被我浪费掉,只知道学习,只去背诵那些教课书上的内容,这似乎真的是一种缺憾吧!如今想来的时候。
真正认真的阅读,应该是从本科时代开始的。我首先迷恋上了李敖的作品,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图书馆里所有李敖的书,都看过。什么《李敖大全集》(1-40册)都悉数阅读过。从李敖这里,又阅读了无数有关胡适的书,20多岁的我,才懂得当年胡适和鲁迅的恩恩怨怨,才明白胡适才是真正的建设者,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因为在中学的教课书中,胡适总是作为负面教材来出现的。所以,感谢这些阅读,感谢这些书籍,让我看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的样子,或者,这才是更加接近现实的样子吧!
终于,我看完了一些所谓小说的书,村上春树的很多都看完。但是,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才刚刚看完王小波的杂文,对他的小说没有任何概念。当本科毕业的时候,我选择了苏州大学,首先就是去图书馆搜一下到底有哪些李敖的藏书,结果还算欣慰。在读研的三年里,又是一阵阅读。这个时候,除了李敖的书,我又阅读了无数的王小波的书,尤其是小说,当看完他的《黄金时代》的时候,突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分明知道,很多本科时代的同学已经烂熟于心,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开窍,可见,我是一个比较晚熟的人,总是能够后知后觉,却没有先见之明。
或许是因为受到王小波书的影响,又开始看他的媳妇李银河的书。她的范围的社会学,于是,对社会学又开始感兴趣。阅读了像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等系列的社会学的作品,对于社会学的认识,也开始清晰起来,这是比较接近现实的一门学科。喜欢,总是一种莫名的东西,你很难说清楚原由。但,就是喜欢,如此而已。
那是在这个时候,我阅读了很多所谓的学术专著,也有很多自然主义的书籍,像《瓦尔登湖》这样的作品。对于建国之前的那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书,也阅读了无数,也认识了一个叫做谢泳的作者,一个认真的研究学者。他的多数的书籍,都成为我阅读的内容,将西南联大这个学校,这些知识分子的故事,都能够讲述出来。这些,也都成为我阅读的内容。
对于本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都乏善可陈。只是今天在写评论的时候,恍然发现,原来经济学的那些原理,今天才能够用得上;管理学上的那些法则,今天也能够用得上了。这,难道不正是“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批驳吗?谁说读书无用了?这简直就是势利眼,也是目光短浅的表达吧!
也能够总结出这样的经验:阅读,就阅读你想阅读的。别人推荐的,或许只是一个参考罢了。不过,也会有例外。比如本科时代,通宵阅读完《香草山》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一个例外。当时觉得这本书太好,太妙。无论别人怎么说,当时在班级里却是很风靡的,连自己这个文学上的白痴也认真地一字一句阅读完毕。但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是例外,别人推荐的,我都很少去阅读。只喜欢,自己找的。就像别人给你介绍个女朋友一样,你总是觉得有点说不出的感觉。
可悲的是,自从毕业之后,却很难进行真正的阅读了。阅读本小说吧,觉得这本身就是虚构的,没有啥内容;阅读本随笔吧,觉得自己也能写,写的还不如自己呢;阅读本学术专著吧,又觉得有些晦涩。所以,还是趁着还在学校的时候,躲进图书馆吧,那才能够有真正的阅读,否则,毕业之后,在社会中,真正的阅读会距离你越来越远。因为你已经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柴米油盐了!(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