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大家交流了很多看法,但是在读历史历史书籍上大家发生了一些分歧。主要的分歧点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东西究竟是真实的、客观的,还是放水的和主观的更多一点呢?
持前者观点的人认为我们的历史代代流传,至少通过文字传承的这部分是比较接近于真实的情况的。因为最了历史情况的,就是位于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他们处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期,他们更加接近于事情的真相、更了解当事人的各种信息,通过他们的笔记录下来的东西是原汁原味的。
我们后世人之所以质疑许多历史时间,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整治制度变化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都较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冲突,所以人们的视野和角度发证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对相关人物的评价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知,但是这不能否定处于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与判断。
所以说,历史可信,而现在的许多质疑者基本上都是哗众取宠或者说是矫情。
持后者观点的人认为,历史本来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远古的属于口口相传,基本上可以不信。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历史就值得信赖了么?也不是吧。
其一,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怎么讲呢?不要认为我们看到了一些事件发生,并且和一些当事人进行了沟通就了解了事实真相。比如说现在的娱乐圈,今天秀恩爱,明天就出轨。出轨完了后,再出现悲情大反转。这样的事很多,最后弄得各位看客都懵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其实这样的事请有很多。何况大部分史官,基本上不是参与事件的核心人员,只是时候记录结果,而结果距离真相还是有一个距离的。
其二,就是人的问题。做史官的也是有那么两种人。一种是阿谀奉承的人,他们记载的历史不可信,因为都是为了迎合领导的政治和个人威信的需要,所以他们笔下的历史,实际上是统治者的发言稿。另一种是刚正不阿的史馆,他们的记载的历史也不可信。这就奇怪了?我们通观历史,这些人实际上是很极端的精神洁癖主义者,言词比较激烈,情绪比较激动,看不上眼的东西,就会大肆批判,但是一旦有对路的,就算那个人有很大的毛病,他们也会倍加推崇。这样的人,可能品德上确实达到了高峰,但是笔下的文字却又是冷漠无情或是不客观的。
其三,由于历史这东西,是有人们来传承的,这就不免会加上很多认为的戏剧性技术手法在里面。比说《史记》当中有很多精彩的对话和情节,那简直是身临其境呀,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情节越传神、越精致,是不是就越不可靠和不可信呢?因为司马迁不是当事人,他也是通过只言片语对历史进行的重新整理呀,那些修辞手法,也许只是他拿来自娱一下的。
经过了几轮讨论,其实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从中,我们似乎对历史书籍的认识更进一步了。
第一点,那就是历史书籍记载的历史事件往往是客观的,但是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孰是孰非可能不尽然。所以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不要围绕着事情传统形成的性质(包括善恶、智愚、忠奸等),可以从事件本身出发,把修饰事件的所有辞藻拿掉,找出事件的本来面貌。这样研究历史,就会打消先入为主的认识观。
第二点就是历史记载过于主观,不全面。记述历史的人怎么也脱离不开所处的王朝、民族、家族以及政治文化背景的局限,他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就会被限定在那个框子里。而我们就应该冲破当时他们的观念去看待历史,且不可以被他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在纵向深度挖掘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横向了解同时期的相关民族、国家的相关情况。切不可再以狭隘的民族观和王朝观看待那段历史。也许这样,你再看五胡乱中华这段历史时会发现更多英雄。
第三点就是读史者要真心体会历史中的人物,而不只是冷冰冰的看着那些文字。我们如果研究历史人物,就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个人物的经历和喜怒哀乐,这样有利于我们对他的理解。比如一个人物在青年、壮年和晚年,对一类事情的看法和选择是不同的,而且和他的经历与当时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不区分这些因素,就去衡量某个人做的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你与那个真实的人物就拉开了距离。
抬杠长学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