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公冶长,“可妻(qì)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qì)之。
子谓公冶长,“可妻(qì)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qì)之。
【注释】
1) 妻(qì):动词,以女嫁人。 (注:教材注音有误)
2) 缧绁(léi xiè):缧是黑色的绳子,绁是牵牲口的绳子,合在一起,当捆罪犯的绳索讲。这里指代监狱。
3) 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译文】
孔子在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被关在监牢里,但这不是他的罪过啊。”于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理解与思考】
公冶长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传说他能听懂鸟的语言,关于他为什么在“缧绁之中”说法就很多不一样,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有一次,公冶长在路上听到一群小鸟互相呼叫着,一同前往青溪吃死人的肉。过不多久,有一位老妇人哭着走过来,公冶长问他为什么哭?老妇人一边哭一边回答说:“前几天儿子出门,早就应该回家了,如今却不见踪迹。想必遭遇了不测,但不知人在何处啊?”公冶长说:“刚才一群小鸟说要到青溪吃死人的肉,或许就是你的儿子吧!”老妇人前往青溪察看,果然是已死的儿子,伤心万分,就把此事报告村官。村官以杀人罪将公冶长关入监狱。后来有麻雀在监狱的栅栏上呼叫着说:“在白莲花的水边,有一辆运米的牛车翻了,洒了满地的米,赶快去吃吧!”公冶长告诉狱吏,官府便派人前往察看,果然如此。后来又试验猪和燕语,都能应验,公冶长才被释放。第二种说法就是我们学过的古文《公冶长与鹞鹰》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人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言以对。
以孔子的品味第一个故事好像更靠谱一些,古时被关进牢狱的人,即使是冤枉的,也很难被一般人接受。对于这件事,可以有多种解读:
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罪犯”,是需要胆识的,但另一方面也缘于对“罪犯”品行的深知。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知道他是被冤枉的,更知道他是一个品德优良的好人,所以将女儿许配给公冶长。从这可以看出孔子的识人之明。
今人择偶重视外表和名利,一旦对方年老色衰或者利益冲突,整个家庭就四分五裂。古人择偶注重品德,在家庭中,处处关怀对方,时时替对方着想。从这方面来说,这是对现代人的启示。
孔子嫁女,如果说要选择一个品德好的,学生中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了。可见,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不仅是因为他的品德好,也是在帮助他重塑信心,走出困境。他的女儿嫁给别的学生,只是做一个君子的妻子,而嫁给公冶长,却是塑造一个君子。嫁女这个行为,也是孔子因人施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