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月星河
“我感觉你少一丝沉稳,更确切地说,少点自在感。多数时候,你本可以大大方方地,不需要考虑太多,但你总顾虑重重,在乎一部分人的想法,在意别人的感受,胜过自己的。偶尔忽略自己,轻视自己,不问自己的感受。懂吗?”
“我承认,你是善良的,但我希望你更,嗯,怎么说呢。我想到一个词-自洽,对自洽。”
“我希望你自洽。”
他对我这样说。
“是的,我一直不算自洽,活得不够洒脱。”
“从小就是这样,一边小心翼翼,一边雷厉风行,一面善良,一面带着刺儿,是个矛盾体。”
我说。
“其实,人都是带点矛盾的,没有完美。我也一样。”
“我很欣慰的是,你变得越来越好了,以往给你提建议的时候,你会直接反驳我,不接受跟自己想法相左的建议,完全不喜欢听。现在,虽然不知道你是怎么认为的,至少你愿意听一听我的看法。”
他对我笑笑说。
“比如我很想吃一样东西,它虽有很多口味,但我只想吃其中的一个。买一盒与他人分享时,总是让别人按照喜好先挑,最后剩下的,大抵不是我想吃的。说实话,心里会有一些失落,也会觉得怠慢了自己。让别人先挑,把自己排在最后,那是因为,在我的感受里,自己先挑,不是自洽是自私。相反,别人的东西,他自己先挑,后给我挑,我可以理解。”
我说。
“你怎么会这么想。累么?”
“你自己买的,你想吃什么味道,就吃什么味道,不该先取悦自己,后关照别人吗?”
“都说很想吃那个口味了,也去买了,却没吃到,我感觉很遗憾。”
他说。
“这大抵就是我性格的底色吧。绷着、克制、留余地、不占尽。”也并不是觉得自己不配,而是不习惯。”
我抿着嘴笑一下。
“福不享尽,利不占尽,这是好事呀!小满胜万全,乃中庸之道。这点我很赞同。”
“在乎自己与在意别人,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人和人,己和人的关系本就错综复杂。能达到平衡是很厉害的。一般人无法面面俱到,当天平倾斜的时候,切记不要一味地辜负和委屈自己。”
他说。
“我们总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你看,杨绛先生看待世界的眼光如此平和。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老人,读过的书,遇见的事,她做出的重大抉择,是多么有说服力。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去听听你敬佩的人怎么说,如何做。”
他对我说。
“嗯。其实在心里早已有了答案,是不是标准答案,我都不在意。只要是自己心中所想,就是我的抉择。”
“这种感觉,没什么不好。”
“在不同年纪、不同时段、不同处境下,我心中的答案内容在变,不过,给出答案的方式却没变,一直跟随着本心。”
“但是我要承认,你说的对,所以我想改变。如果心是一湖水,容量有限,加快湖水的流通代谢,水质一样会变好。”
我说。
莫言在《晚熟的人》一书中说:“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后,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所以说人总是越活越平和。我们称之为成长;成长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不等于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改善自己。”
“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你又傻又呆。别人权衡利弊时,你一片赤诚,一把年纪了才开窍,仿佛那些年白活了。”
我就是那个晚熟的人,不值得歌颂倒也不至于自卑。晚熟也有好处,善良的保鲜期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趋成熟,天天都是实操的训练场。学习、成长,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莫言又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要稍留欠缺,才能恒持。”
听莫言老师这样一说,我又乐了。稍留欠缺,正是我所擅长的。做人不完美,做事不占足,方能恒持。
以上是我与自己的对话,我是另一个想像中的我,于文中化名为“他”。
感谢“他”比自己更懂我。“他”让我懂得,爱是一种能力,爱自己爱别人都是,舍得拿出全力爱自己,才有余力爱别人。
“他”让我懂得,爱自己不是自私的表现,毕竟我本没有那么无私。
“他”让我懂得,“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
晚熟就晚熟,总要好过没熟,就像那挂在枝条上的果子,风风雨雨历过,最后也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