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行业资深人士交流,这是一位从事汽车行业较早的汽车人,在传统一线品牌工作,履历非常丰富:做过项目总监、做过销售副总、做过网约车公司的一把手,对汽车的研发、销售、运营非常有见解,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还曾经创过业,给我提出的意见都非常有深度。
因为关系很好,十余年的交情,没有过多寒暄,便直奔主题,对于我们公司的简介提出了意见,之前他想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因此我把公司的简介发给他,他直接说出来我们的问题:
公司介绍主要以技术为主,沟通的对象还是工程师为主,而企业决策者往往是领导或者老板,而这些领导的技术不一定很强,或者干脆完全不懂这些技术。因此要从客户的角度来介绍公司,如能够给对方带来什么,能够提供高性能的产品、能够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还是能够帮助客户创造产品的魅点,提升品牌的溢价。
我们到底为客户提供什么,这个要讲清楚,从技术的语言来讲,没错是提供一些技术或者人员,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是为对方提供一种数字化的或者是全套的解决方案,通过在这些解决方案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产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是不是客户关心的问题呢?是不是客户的痛点?我们讲出来时是否能够和客户产生共鸣?这些很关键,通过这样的逻辑来重组我们的介绍材料。
在介绍能力之外,还要介绍具体的案例,我们给哪些企业成功实施了这些案例,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样让客户能够更信任我们是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的。
接下来最好能够和行业的趋势相结合,讲述行业一些前瞻性的产品以及其技术,具体剖析这些技术,而这些技术恰恰我们能够做到,让客户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在某些领域能引领行业发展,他们如果和我们合作,则其产品也能够带来这些变化。
最后再讲述我们的团队,甚至是我们的价格,即便是我们的报价比同行高,对方也觉得我们物有所值。
“站在马拉雅山顶上看风景,这是这位前辈给我的建议,格局一定要大,站的高,才能看得远,要展示自己的核心能力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能够深切共振的表现方式。
接着他和说了,初创企业要做好两件事情: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既要过好眼前的苟且,还要兼顾诗和远方的田野”。
倒闭的公司通常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只顾当下,什么赚钱干什么,并且要大干快上,因为没有长远规划,很容易因为经济下行、行业政策的变化,而使得企业陷入困境,再想转型时为时已晚,并且也不知道往哪儿转型;第二类企业,则整天谈规划,三到五年的规划,五到十年的规划,要成为独角兽,要成为上市企业等,小钱看不上,大钱赚不来,最终因为没有钱进账,而陷入困境,最终因为现实无法支撑梦想,在梦想还没有萌芽时企业已经无以为继。
因此创业要做到两者兼顾,既要做好眼前,努力赚钱,是菜都要捡到篮子里,能赚的钱都赚,不管业务大小,不管客户的喜好,能做到的尽量都做,能拓展的尽量拓展,能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一笔资金,有了这笔原始资本积累,则有了生存之本,然后也有可能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件事情并且要持续做下去,企业要有持续的现金流,并且要有重组的现金流。
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在抓经济基础的同时,还要了解行业的变化,逐渐找准自己的行业定位,找到一些高利润的行业,一方面可以赚更多的钱,另外可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未来这些将成为自己的护城河。
作为初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否足够?是否持久?我的护城河是什么,是不是很深?是否很宽?我未来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这些规划一旦清晰,未来的发展就会有一个大致的路线图,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公司需要的人、需要的技术、资金以及合作伙伴等。
除了自己领域内的,通过行业做事情,会链接很多的资源,还可以看到一些非自身专业的机会,比如刚开始我是做工程服务和提供人员租赁服务的,未来会发现一些产品的机会,这些产品因为有新技术加持,其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但是因为新许多企业还没有进来,或者因为比较小,大的企业还看不上,而一些小的企业却又做不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联合一些资源,抓住这些契机做些产品。
研发出产品之后,拥有了专利,便可以和一些企业合作生产产品,同时还可以拉一些投资资金来把这个产业做大,赚到的钱可以再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随着规模的扩大,技术的不断提升,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专特新企业,成为行业的独角兽,未来可以登录股市去融资,如果成功,则可以实现财务自由,逐步实现人身自由。
因此做企业既要脚踏实地埋头拉车,又要时常抬头挺胸抬头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