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我是冯唐。
今天跟大家讲讲与心周旋,和自己的心共处,看上去讲一个非常虚的事儿,但这个是很实在的一门学问。禅学是心学,但成事学,说到底也是心学,曾国藩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就是说,你想当个扶危救难的英雄,你要劳心要劳力,不是脚踏祥云就是英雄了。
好了,整天这么累心,整天这么累身,现在人很多都是心出现问题,那我作为一个成事的修行者,怎么办?
我给各位说三点——放字诀、活字诀、简字诀。
第一点,是放字诀。
放什么?放空。为什么要放空?因为你心里如果装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就很难进来,心里太多的东西也很难出去。这些都是放字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给大家讲一个达摩的故事,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这个故事对我有点启发,叫“慧可觅心”。“慧可”是他徒弟的名字,这个慧可说:“我心未安,乞师与安。”就是我心里不安定,心里很烦,老师,谢谢你,求求你,让我安定一下,让我安一安。这老师就这么说的:“将心来,与汝安。”什么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不是让我修你的心吗,你不是让我安你的心吗?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心。这慧可想了半天,就说:“觅心了,不可得。”或者这么断句,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了半天,找不到。这老师说:“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就是说,你能找来的,那是你的心吗?我已经帮你把心翻过了。之后,说:“慧可言下大悟”,是不是真悟了,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故事就讲到这儿。
按道理来说——用达摩的叫法是,“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我不该讲下边要讲的话,但是如果不讲,很多听众、很多朋友会觉得云山雾罩的,说,冯老师,你故弄玄虚。咱们讲过,《成事心法》这门课是讲的实操,所以我尽可能把一些不该说、也说不好、一说就是错的东西,尽量试着说一说;大原则一定是对的,但是怎么做,各位就听个意思,能明白就明白,明白不了我也没办法。
第一个,放字诀,刚才说了,说心要放空,你不放空,你就安不了。那我怎么放空?引用曾国藩的话,“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就是我干完一天的活儿,无论是体力活儿,还是脑力活儿,然后休息,特别开心。大家想一想,你玩儿命跑十公里,你跑进五十分钟,甚至你跑进四十分钟,你咣唧一倒,你能不睡个好觉吗?“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就是说,我安于淡薄,安于没名没利,安于默默做事,我用淡泊明志,用宁静致远,消除这种妒忌心,消除这种名利心,消除这种功利心。别人看不开的事,你看开了,那些看不开的,整天愁眉苦脸,虽然也可怜他们,但是你劝也没用,你看到自己能看开,你默默在内心给自己点了一个赞,“二乐也”,第二个乐处。“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就是我读书——不见得是自己的诗,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么自恋,你可以读别人的诗——高声朗读,叮当作响,就像拿筷子敲酒杯,就像拿金属敲块儿玉,“三乐也”。
曾国藩的欢喜三境界:一,累死,酣睡;二,看开,能笑忘;三,高声朗读,声若金石。大家想想,他这三个“乐”,实际是三个放空心的过程。
那再有一层,我再多讲讲,人间有三个空间都叫“房”,其实这三个空间都能悉心养性:
书房,即心房,你可以在书房里边高声朗读,朗读别人的诗,朗读自己的诗,朗读别人的文章,朗读自己的文章,声若金石,把心打开,把心放空。
山房,是能够睡觉的地方,把自己的身体累个半死,在山房一睡,一觉万事空。
第三,重症病房。什么意思?我经常去病房,大家可以去病房,特别是重症病房去看看,你会感到自己特别幸福,幸福到什么程度?幸福到你觉得自己能走着出去就很幸福,幸福到自己能喝水、吃饭、睡觉、呼吸空气、自己溜达、自己看本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极端幸福,在那一瞬间你就放空了。
好,第二字,是活字诀。
什么叫“活字诀”?曾国藩的话是这么说:“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窒息”的“窒”,如泉水在地,“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就像地下有泉水,如果你不凿,不挖掘,不用心去干,给它挖出来,你就得不到甘泉;“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就是说,好像一块儿玉在石头壳里,在玉璞里边,你如果不“如切如磋”,就是切磋它,打磨它,把它的石壳打掉,美玉就露不出来,它就成为不了一件非常美好的玉器。
心,既是心志,也是意志。
“心志”是什么意思?思考,挖掘,掏墙,挖洞,去思考别人想不清楚的问题,去归纳别人说不明白的问题。“也是意志”,是什么意思?它要坚持,要锻炼、要打磨、要长久地工作,“用心”二字是最难的。人体里耗能最多的器官是什么?不是腰肌,不是腹肌,不是核心肌肉群,是什么?是大脑,大脑耗能最多。一个人习惯了繁重的脑力劳动之后,偶尔一两天不动脑子,也吃不好饭,也睡不好觉,甚至整个人都是恹恹的,没活劲儿。人在骨子里有很“贱”的东西存在,希望各位善护持,怎么护持?用活字诀来保持活力,动!
简单地说,“心常用则活”,有两个核心词:一是“长久”,二是“规律”,越规律越长久。
说到这块儿,我不得不说,我为什么不愿意全职写作,或者对全职写作有恐惧感?我害怕没有源头活水,我害怕不是每日地这么劳作,我没有足够的东西去写,我没有足够的活劲儿去写。这看上去是个悖论,似乎我离开全职工作,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写作;但是有可能我离开了全职工作,我就没有这种长久的、规律的运动,让我保持这种写作的活性。这是从我第一个工作一直到现在,我为什么每周都保持八十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可能跟我刚才说的心态有关。
习惯而且喜欢繁重脑力工作的人,不要渴求退休,最幸福的,我倒觉得是活到老、干到老。有可能你就是一条“贱命”,你就是一个劳碌命,得志则行天下,修修事功,以国为怀,没准儿就真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了。不得志,咱就独善其身,读读书,喝喝酒,想写就写几笔,没准也就不朽了。这是我个人的一些小体会。
咱们说了,放字诀,放空,活字诀,常用。
最后一字诀,叫“简字诀”。
什么意思?就是理不在多。大家想想心脏,就是收缩,舒张,太复杂的道理很有可能就是没用的,而且很有可能就是错的。一本经,一本好经,多翻,要远远强于你翻十本经。特别是,多实践,实践完了再翻翻经,再去看看书,知行合一,人剑一体。
曾国藩对这个议题是这么讲的:“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就是说,治心治身的理不用那么多,大家听听《冯唐成事心法》就好了(开个玩笑),就是书不用看得太杂,只要日日用得着的一两句,你天天去做,已经比百分之八十的地球人要强了。
举一个禅宗的鸟窠禅师与白居易的故事。鸟窠道林是一个禅宗和尚,他看到秦望山上边长着很高大的松树,枝叶繁茂,盘屈如盖,然后他干了一件什么事儿?他就跑到树上,搭了一个窝,每天待在上面。周围人看到,送了他一个外号——鸟窠禅师,这个“窠”是“窠臼”的“窠”,一个宝盖头,一个“果”。白居易到这个地方当地方官,听说了这个事,就进山去拜会鸟窠禅师。他在树下,抬头看见鸟窠禅师在树上随着风晃晃悠悠的,他说,禅师啊,您住这个地儿有点儿危险。禅师说,太守啊(白居易他就是地方一把手),说,太守,你的危险比我大多了。白居易说,我坐镇一方,作为一方大员,我有什么可险的呢?你才危险呢!这个禅师心里想,这真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禅师说,你每天应酬,每天在这些名利场上混,很多的利益,很多的欲望,就像火种和燃料,一不留神就烧起来,烧起来就不知道烧到什么时候是头,这种东西多么危险,你控制得了吗?他原话说:“心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难道不险吗?这白居易没回答,没置可否,然后又换了一个话题,这个按古话说很有可能就是“不和谐”,大家没对上口。这个白居易接着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个“佛法大意”是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佛法到底说的是啥?你不用云山雾罩,用一句话跟我讲佛法是什么。鸟窠道林禅师说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各个恶事别做,各个善事身体力行。白居易又乐了,说,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个道理。你猜鸟窠道林禅师,这个鸟禅师怎么回答的?他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之后,白居易礼拜一下就退了,也没有说他认可不认可,知道不知道,明白不明白。
这块儿多说一句,在《冯唐成事心法》开播以来,很多人说好,但有个别的反对声音说,冯老师,你讲的都是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也用鸟禅师这句话,跟刚才说的提意见的这些听众说:
“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总结一下今天讲的这个课,讲的是如何与心周旋。我们这块儿提的“心”,不同于临床上说的“心脏”,但是我们在如何使用心这件事上,反而可以学学心脏如何工作。放字诀,活字诀,简字诀,放空、收缩、舒张、长久、规律活动,长期修炼,反复重复,慢慢习惯成自然,就像心脏不用我们人为干涉自己就会跳动。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聊聊你的思考。
也特别欢迎大家点击音频页面的分享按钮,把这一期分享给你的亲人、爱人或者朋友,甚至你的敌人,我们下期见。
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我是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