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大师的事迹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心灵的强大。如果这位大师走在街上,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长得太平常了,没有任何一点能吸引人。可是,他那粗糙得像锉刀般的双手,却创造出了一件件举世无双的微型乐器。
1990年初,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上,一把完全依照意大利古典制琴大师斯特拉里瓦里名琴样式,以225∶1的比例制作的长仅3.9厘米的微型小提琴,打破了1988年版的《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长7.62厘米的纪录。评委会的专家们对这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国宝!国宝!”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大师的最新纪录是1.98厘米,尽管1990年版的《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将这项纪录推进到2.38厘米,但它与我们的这位微琴制作大师的最高纪录还相差0.4厘米。
这件以800∶1的比例精心制作的微型高级嵌线小提琴,采用的是完全仿真的制作方法:用色木做侧板、背板、琴头,用松木做面板,用乌木做指板,面板薄度不足20丝。琴身斑纹清晰,玲珑剔透。用只有火柴棒四分之一粗细的琴弓,可以在那四根琴弦上拉出标准音阶,悦耳而动听。
这位大师曾是一位剧场经理,他出身贫寒,父母也并没有给他先天的艺术细胞,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还在念小学时,一次他琴兴大发,竟将家中一把好端端的竹椅锯掉,用铁皮代替蛇皮,制成了一把土二胡。说来也奇,没有丝毫基础的他,竟然也能吱吱哑哑地拉出些九腔十调来。中学毕业后,他有幸进入了江苏省歌舞团,当了两年小提琴手。而就是这段期间,他得以熟悉中西乐器的构造、性能,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微琴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他真正从事“微制造”是1974年的事。那年,有一位蓝眼睛、高鼻子的法国人带来了他的乐器,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展览。黄先生从这个展览受到了启示,他没有条件制作那些真家伙,但他决心将微缩技术引入这个艺术领域。从此,他的陋室里多了一张狭长的工作台,台上放着自制的车床、钻床、台钳以及锯子、刀斧、砂皮、锉刀、胶水、油漆。别人享受青春旋律的欢乐,而他像一个苦行僧,熬过一个个黎明……正如他自己所叙述的那样:“爱好是一种自找苦吃。我从小喜欢摆弄中西乐器,双手弄得像锉刀那样粗糙,长年累月,不知划破多少次,疼痛几多回,但若遇苦却步,则一事无成;只有奋不顾身,知难而上,才能有所作为。”
这位毅力超常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从苦海中闯过来了,如今他的那双锉刀般的双手,奇迹般地制作出200多把按1%比例缩制的中西微型乐器,其中民族乐器50多种,西洋乐器20多种,它们有二胡,月琴,三弦,扬琴,古琴,古筝,琵琶,阮,筑,瑟,箜篌,蒙古的马头琴,新疆的冬不拉和艾捷克,西洋乐器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竖琴、钢琴等等,犹如一座灿烂的乐器大观园。他的作品参加了“中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苏州艺术节”“南通国际艺术节”“新加坡中国周”等中外展览。上海交响乐团东渡扶桑时,他制作的一套微型西洋乐器被选中,作为礼品,馈赠日本友人,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