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故弄玄虚,不装逼作怪
2017的经验总结及教训如下:
1)哈佛幸福公开课所得:
人的自制力极其有限且几乎不能改变;
即,人的所有弱点都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费力去克服,实际上会适得其反。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仅有的自制力去培养习惯加以代替。
即,用仅存的自制力去形成习惯,而不是生硬的对抗。自制力差不是病,非要心理对抗才是病。
以及,由自制力差衍生的拖延症、习得性无助等等。
2)警惕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在过去,往往会把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倾向解读为 (单纯、想的不多、性子简单)
现在要开始警惕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并尽可能减少对其“热心”帮助。
理由如下:
1、表面上的“不懂”人情世故不过是“默认低价值”的冷血利用;
2、粗糙的利己主义者;
3、既不思考人情社会的运行逻辑,又认为自己是白莲花,实则是令人尴尬的幼稚病;
4、与这类人的互动中,既消耗时间、精力,又自我贬值,拔高对方对我方的期望值,容易形成“升米恩,斗米仇”的尴尬局面。
5、相对而言,其他领域的机会成本增加。
3)善始者盖众,善终者盖寡
凡事有始有终,这不是高尚品德的要求,而是要做好收尾工作。
无论是放弃、获得还是总结,只要烂尾成本不低就应该正常收尾。
4)输出比输入更重要
收藏不看系列的行为本质上指向典型的输入型学习思维。
即在获得中满足学习的需求感和满足感。
看了几本书,几篇犀利观点文章,听了鸡血沸腾的讲座
知识就到手了?
就有价值了?
感觉自我提升了?
早呢,没有输出的输入毫无价值。
即,验证知识的使用场景,实际效果甚至是是否有误,无误的情况下是否有用,有用的情况下是否高效。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