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民主与教育》看起来很严肃,读起来却处处是对孩子的关心,他说了一句话,特别触动我,他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成长。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这句话如此的铿锵有力,直抵心灵,让人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敞亮感。
反观我们眼下的教育现状,家长和学校都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做题,考高分。课外的时间,家长带着孩子出入各种兴趣班,周六日也被塞得满满的,教育的目的都是奔着分数去的,都是奔着功利目的去的。至于孩子有没有成长,大家关注的不多。
这样的内卷,卷掉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心力,很多孩子都躺平了,还有一部分孩子被卷的焦虑、抑郁,脾气大,情绪坏,遇事逃避,沉迷手机游戏,不会和人交流,缺乏责任感。年龄长大了,心灵没有成长。这与杜威所说的,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成长,相去甚远。所以我们的教育走在了变革的路上。
想到我国古代受传统教育长大的那些孩子,到了十几岁,不仅能管理自己,帮助别人。我们学过的曹冲称象,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当时没有很好的承重量工具。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大象赶上船,在船身下沉的地方做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去。在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之前做记号的地方。然后再称石头的重量。一帮大人都没办法,曹冲小小年纪,就能想出这样独特的办法,帮助大人解决问题,大家都说曹冲聪慧,其实处理有灵气,还有一份自信和勇气在里面,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羡慕。
霍去病17岁带兵出征匈奴封侯,19岁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的版图,21岁与舅舅卫青深入漠北,与匈奴大战,立下赫赫战功。他们也学习文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用。十几岁就敢带兵打仗,这种责任和担当,让人佩服。
所以,成长是教育的全部目的,不是成绩。要让孩子成长,不是天天刷题,强力控制,挤占他所有的时间。而是多方面的支持,激发他主动去探索。让他在承担家务劳动中,动手动脑,变得心灵手巧,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在体育锻炼中,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坚持不懈,学会接受输赢,明白所有的成绩源自于辛勤的付出。让他在休闲娱乐时,身心放松,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与伙伴的玩耍中,学会谦让,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相处。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的做好自己的事。成绩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现在把成绩看得太重要了,所以收窄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限制了他的探索,限制了他更好的成长。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儿,不必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杜威说,生活即成长。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了,但受教育的过程没有结束,成长没有结束。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从学校毕业,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继续深造,需要什么我们学什么,用什么我们学什么。当我们进入社会,我们需要学习怎么样更快的融入工作,与同事和谐相处。当我们步入婚姻,我们学会与另一半经营好家庭。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要继续学习怎么样抚养孩子,怎么样教育孩子……一辈子很长,我们经历一些事情,就是在学习。在不同的场域,学习不同的技能,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成长。这里没人教你怎么样去学,但你主动的去学习,因为成长需要学习。所以现在有个说法,终身学习,那是因为我们要终身成长。所以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那是成长的需要。
曾经也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著作,能这样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说清教育的目的,只有杜威了,教育不仅是在学校,更是在生活中,在社会的广大舞台上。教育不只是少年儿童,成年人也需要教育,需要学习。所以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才是每个人最真实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