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些场景:
坐在餐桌旁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一会儿站到椅子上,一会儿爬到桌子上拿东西。“哐当”一声,孩子不小心把一个碗蹭到地上,摔碎了。
对电风扇好奇的孩子,一会儿开风扇一会儿关风扇,不停的用手到处摸转着的风扇。
吃完葡萄的孩子,把装葡萄的盘子放在地上,然后把脚放进盘子里。
我相信这些都是我们当妈的熟悉的情景,要说不生气,多少还是会有点想发脾气的。
前两天我就和我家孩子碰到这种情况,结果发现多说不如少说,概括说不如具体说。
这天我和小宝一起吃东西,吃完后小宝就把装吃的的盒子放在地上,然后把脚踩进去。
我一看到就有点生气,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脚那么脏怎么可以放到装吃的的盒子里。这样太不礼貌,会被别人喜欢的。于是下意识的,用脑子里最快搜索到的最熟悉的方式,大吼一声孩子的名字。
我猜对于这种方式,很多爸爸妈妈和我一样很熟悉。我们是希望而且我们也想当然的认为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知道错了,错在哪了,并且改正。毕竟我们很多人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培训,比如,我现在一听到别人大声的带着点生气的叫我的名字,我心里就紧张、烦恼,心想“干嘛呀,又要批评我”。
而事实是大吼一声根本没有用,太概括了,孩子不知道啥事。
我家小宝听到我生气叫他后愣了一下,等了一秒钟,然后继续玩他的盘子和脚的游戏。很显然,他并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叫他,他也不知道妈妈为什么生气。
然后我吧啦吧啦一堆道理,告诉他要讲卫生懂礼貌。可是小宝依旧不为所动。因为话太多了,他记不住嘛,所以要简洁。
这时不得不夸我自己觉悟高了,我立刻明白这种方法没用。于是当小宝再把脚放进去时,我只对小宝说了一个字,“脚”。
也真是神奇,小宝居然明白了我说什么,也愿意听妈妈说的话,立刻把脚拿出来放在地上,也没有要再继续玩脚踩盘子的游戏的意思。
由此我得出感慨,养育孩子真的是不用心不多学习不行啊!我们要研究孩子的心理,要学习沟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