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学来访,谈起中国式众筹的逻辑,咖啡馆运营。同学认为首先要把咖啡馆做好,通过提供最好的咖啡,最棒的服务让咖啡馆的运营顺畅良好。然后建立咖啡学院,培养咖啡师,输出到各个众筹咖啡馆,形成连锁。我说,那不就成了星巴克了吗?这里并非说以中国式众筹形式运营的咖啡馆不想成为星巴克,而是按照星巴克方式运营是另外的逻辑,姑且定义为产品思维,就是做一个产品,把这个产品做专做强,然后再扩大它的规模。但中国式众筹核心的是社群思维,是以产品为载体,链接关系群体,通过关系群体的衍化和升级创造更多的额增值,而咖啡馆本身,运营达到60分足以。所谓的60分,就是实现众筹的目标,比如1898说的三年不倒闭。所以三年不倒闭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是增值。从运营管理的视角,如果专注于咖啡的运营,那么内部管理结构,运营方向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会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主线,这实际上有违专注的经营逻辑。所以众筹咖啡馆专注的方向在社群,在链接,在通过秘书处,监事会、股东会产生的制度下的关系升级。所以1898通过800万左右的投资带来1个亿的创投基金,带来金融客等衍生项目,股东们从这些项目上的收益远大于咖啡馆运营本身。那么又何必专注于咖啡呢。
从1898咖啡馆到杨老师今天发布的校友咖啡一条街,这是从单一商业到商业生态的思维跨越,也可以理解为独立关系到关系生态的跨越。试想,如果有一个区域,涵盖了全国顶级高校精英校友,这些校友圈子在相互交流中勾兑升华,可能衍生的商业价值会超越传统的竞争型的商业思维,形成围绕咖啡馆的一个强大的精英社群生态。而一旦这个生态形成,同时可以反向拉动咖啡的生意和上下游对接,以及咖啡馆本身的产业发展。这是创新创业的另一个模式突破。
想起在讲师培训中总结的,在中国式众筹的因果关系中,应当是因为项目而众筹,绝不是因为众筹而项目。项目要解决的是链接,在关系链接中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要做众筹而去运营一个项目,然后局限在项目本身的盈利与否或者发展与否上。回到众筹咖啡馆上,咖啡馆是否盈利真的不重要,只要熬过股东深度勾兑的期限就可以。所以围绕咖啡馆的运营重心在于通过秘书处,建设一个能够充分调动股东参与的活动设计和运营机制。这是真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