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主题是一个男孩二十岁时的迷思。记得20岁的时候翻过这本书,草草翻了一下觉得没意思看不下去,但是当时重点看了看里面的色情描写,这点我倒是记忆犹新的。
30岁了再翻一遍,似乎还是半懂不懂。
说穿了故事的主线大概是这样子的:文中的主人公我心里喜欢着患有抑郁症的姑娘直子,实际呢又接触着充满活力敢爱敢恨的绿子,迷茫中又混乱的和八九个姑娘发生关系寻找慰藉,甚至还和朋友交换女伴,直子自杀后竟然还和她的密友上床「这位密友大我十七岁,她三十一岁时曾被一个十三岁的女孩猥亵」。结局呢,我终于放下心里的压抑和负担,尽情的和绿子啪啪啪,最后想明白了想透彻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天啊,这搁现在不就是彻头彻尾的渣男吗?可以在天涯豆瓣吐槽三天三夜。但是村上春树道尽了其中的挣扎和迷惘,他的功力就在于可以让你看完了仔细一想,觉得其实渣的挺有道理挺无辜挺让人心疼的。
讲真,整部小说,十年后让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色情描写。在我的印象中,70年代时的年轻男人应该是穿着中山装正襟危坐收看新闻联播的样子,嗯,脑海中浮现出了我爷爷的样子。所以当初王小波关于小和尚的故事看得我瞠目结舌,原来这位大哥在90年代已经一边想爱想吃想变成天边大片大片的云,一边又。直到看了70年代的村上关于大家伙的故事才知道王小波原来只是小儿科,村上简直让我心惊肉跳。
食色,性也本就是千古流传,亘古不变的真理,七情六欲再寻常不过,个体并没有特殊性,大概是我孤陋寡闻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始终狭隘的隔着一层薄纱。感恩村上教会我通过色情看世界。
如果说色情描写让人热血沸腾,那情感主线就是不寒而栗了。
小说的开头是十八年后当我再次听到熟悉的旋律挪威的森林时,脑袋炸裂,开始想起了“在人生旅途中失去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但当他开始描述有关过往的画面,竟只剩“草的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犬的吠声”,而当时挚爱的直子的脸,竟“一时无法想起”!
冷酷至极。
且不说通篇小说围绕着直子展开,甚至直到小说的结尾他即将选择绿子前还扎扎实实追忆了一遍直子,当时他清晰的是身影,模糊的是自己的所在,说“我不知道这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谁料十八年后却恰恰相反,清晰了自己的所在,却模糊了当时魂牵梦萦的身影。小说的经典语录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但由此结局来看,他最终应该是在自己的森林里相逢了迷失,迷失了相逢,迷失的人不再迷失,相逢的人不再相逢。
仔细想想村上大概是想表达人生大抵就是如此,你我皆凡人,兜兜转转,寻寻觅觅,为谁辛苦为谁甜,穿过高山和人海,到头来曾经的迷思也不过落得一个“一时无法想起”。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可惜30岁的我至今参不透。活着活着就老了,仿佛从未长大却已悄悄长出白发,眼睁睁看着多少个明天变成了昨天,日复日,年复年。更可悲的是,眼看我的前半生戛然而止,还是会有许许多多无法消化的难过,沮丧,迷惘扑面而来,“我不知道这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
10岁的时候听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20岁的时候还来不及仔细想想如何挥霍,一晃就到了一事无成的30岁,似乎一直是被时光推着走,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青春却早已扬长而去,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已经没有机会好好享受,似乎就只剩下一招棋错满盘皆输的恐慌,哪里还敢死皮赖脸说什么“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不想失望罢了”。白驹过隙,一晃而过,人的一生啊,有时候就这么过去了,想想这是多么令人沮丧。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告别的时候永泽说。
“越是拼命挣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对失去的人也保持淡然的态度,数千个擦肩而过中,你给谁机会谁就和你有缘分,纵没有甲也会有乙。”
都说四十不惑,也许再过十年,我才能真正看懂挪威的森林。
那么,我期待着我的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