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林诗音从被子里伸出一只手抓了抓自己的鸡窝头,捞起桌子上的手机看都没看是谁就接了起来。
“喂。”
“猜猜我是谁?”
“佳佳,大清早的你怕不是有猫病吧!”林诗音听着电话那头的声音,都不需要做出判断,就知道电话那头是谁了。
“这都日上三竿了,还在睡呀大小姐,敢情您这是又熬夜了呗,我说大小姐,你再怎么样也要顾惜一下自己的身体。”
“打电话来有事没?”电话那头是我闺蜜,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除了她,还有一个敏,我们仨现在都不在同一座城市。
我毕业后留在了重庆,从一名名不经传的写手,报纸校对到现在是一个还算籍籍有名的作家,主攻心理学方面。相比较于她们,我算是混的最差的,可能是因为我学历最低吧,只是个专科毕业,因为家庭变故,导致我最终没能和佳佳、敏进同一所高中。她们高中都是学的艺术(绘画),后来她们进了不同的大学,碰面的机会很少了,只是偶尔联系,我只知道她们俩现在一个是有名的时装设计师,另一个在大学就被某个艺术老师看上,现在的身价在她们那行业里可高了呢!
不过虽然如此,我们却没有因为彼此的高成就而疏远对方,没有因为时间、距离而对这份友情产生遗忘。恰恰相反,我们在彼此见不到的时间乃至空间惦念彼此,虽然不常见面,却时常联系。
“没事怎么敢打电话惊动你,你这大忙人,忙起来手机都不看,消息也不回,哎,是这样的,这周末我跟敏约好了一起回老家,一起呗,咱们仨都好久没见了!”
“呦,还说我忙,那敏不是比我更忙吗?人家接触的都是些时尚界的名人,怎么,她老板终于舍得不压榨她了?”
“她说她这次是下定决心了,不给休假就辞职,估计这次她老板拿她没辙咯,去不去嘛?反正不管,我在武汉等你们。”
“嗯,武汉见。”
这是诗音和佳佳和敏认识二十五年的场景,也是她们各自分别的十年之后。她们都已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却远离家乡十多年不曾见面,如此兜兜转转终于要回到那个月是故乡明的地方。
武汉
当她们三个人终于齐聚一地,浓浓的相思之情,对彼此深深的眷念,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虽然虚拟全息视频随处可见,可三个人若是见一面却是难上加难。
“佳佳,到了武汉可就是你的地盘了,想好怎么款待我们了吗?特别是咱们这位从北京而来的时尚之星。”诗音又不着调的开起了玩笑,对面敏不苟言笑地笑了笑,平时就属她的工作性质最忙,和她们的聊天相处时间最少。
佳佳莞尔一笑,想想这么些年也就诗音性格变化最大,活的最自在的也是她,其实有时候她挺羡慕她的,活的没心没肺,无拘无束的样子。
那天晚上她们去了最热闹的江夏区有名的夜市,一路走走停停,吃吃喝喝,她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夜在这一刻好似安静下来,周围也不在熙熙攘攘,只投放她们仨的影子以及她们的欢声笑语。
第二天几人收拾完毕,登上了那条返回家乡的高速,她们才知道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在一起回家了。
佳佳把她们两人送回家之后才回到那个她一点都不依恋的“家”里,当她回家看到两位老人蹒跚的样子,还是忍不住泪流,隔着不远处喊了声“爷爷,奶奶”。
敏回到家里,发现一切还是以前的模样,安顿下来才记着给自己在北京的外婆打电话。
“喂。”
“外婆,我到了,您放心。”以前的敏总是和自己的外婆过不去,外婆用那套自认为是为敏好的理来和本来也有些许叛逆的敏说道,至此隔阂越来越深,不过后来上大学那会儿这种关系开始好转起来,也许是因为外婆老了,也许是因为敏开始明白外婆的不易了。她的父亲去世的早,而她自幼是由外婆带大的。
“好~好~好,那我就先挂了。”
“嗯。”
紫荆花陵园
诗音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附近的小商店买了些纸钱,香及一挂鞭。店里的老板几乎差点没认出来她,想来或许有好几年没见过这丫头了,没寒暄几句就走了。
踏进陵园那道门槛,记忆好像在昨天似的,她顺着熟悉的路走去,却还是没看到想要看到的,直至不远处看到那两块碑才喜极而泣,她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眼眶里的余热禁不住的往下掉,没有多余的语言,她想要说的从来都只会在心中默念。
好一会儿直到腿有些麻木的感觉她才向面前的两块碑磕下了三个响头才离开。
晚上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进入梦乡,但仍记得她们仨明天约好了一起去小学看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