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欣赏简书所倡导的理念,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有着无穷的创造力,所以需要打造一个“人人可以创作、发声的平台”,让人人都能表达自己,于是才有了这句经典的“创作你的创作”。
此处两个“创作”,后者是基于与日常点滴事物之间的链接,由一种触发引出的某些灵感,以及随之而来的迫切想要阐发的欲望。前者是对这种灵感和欲望背后,那些思绪、情感、认知、哲思的一种雕琢,一种润泽,好比一件艺术品,给它找到最适合的呈现方式与姿态。
所以,在我的理解和认识里,简书里的写作,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这两个“创作”的一种探寻、建构以及彼此相得益彰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我觉得蕴含着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做文字的朋友
斯蒂芬·金认为,写文章就是呕心沥血地把文字一个一个堆积起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村上春树写作时,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文字里,其他什么都不考虑。如果我们是战役的将军,那么文字、词语如同兵士与利剑。
由此,第一步得从文字的驾驭练起。不过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可能是政务类或者商务类材料写作太多,严谨、逻辑、理性、工整成了主导,有时脱离开来,想去尝试一下很多简友那种美轮美奂,清新自然的文学语言,甚至古风雅韵,总觉得可望而不可及。
我一直努力尝试,想找到工作上与生活中文字的一种互补性。因为尽管风格迥异,但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文字背后的情绪、哲思与力量。只不过生活中的文字,可能更随性自然,如同天地间最自由的一片思绪,抑或有限时空里响彻的无限呼唤。
那就换一个亲密一点的说法吧,努力和文字做朋友,见字如面,相谈甚欢,好好让文字听听你的故事,再让它去给外界娓娓道来。与生俱来的形象、直觉、生动、趣味、感染力,也许不一定有严密的逻辑论证,但又总能直抵旁人的内心,这是文字这位朋友最温暖的力量。
第二重境界:与内心的对话
梁晓声先生在《人间清醒》里讲到,心是人的一个重要脏器,而内心世界是一种景观,由外部世界不断作用于内心而渐渐形成。高强度与快节奏社会里,人们会谨小慎微关注心脏健损,但却容易忽略内心世界的阴晴。而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惰于拂拭,也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
而写作,恰恰是另一种形式与内心的对话,一种向内的自我省视,一种浮尘杂草的荡涤。聆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用文字去填充孤独的灵魂,也给一切不太友好的情绪找到一个宣泄、释放的出口。
由此,大概也就可以明白,布兰德在《成为作家》里面讲到的,早上起来,不要阅读,不要过多思考,将清晨的记忆快速而不加任何评判的写下来。因为那个记忆,刚好就是昨晚,你与内心对话的真实再现。
第三重境界:倒逼输入与思考
阅读没有止境,只为内心的丰裕和充实。而没有思想的活着,只是生命的循环。强大的输入才会有强大的输出,深邃、缜密的思想才能激发文思泉涌。
我想,每一个写作爱好者都深谙此道理,但同时,又深为这一重境界里的煎熬而感同身受。尤其是在忙着凑更的日子里,那种素材枯竭下的无助,大脑空白下的迷茫,还有狂翻以往读书笔记本找灵感的尴尬。
前几日看到一小视频,90多岁老艺术家游本昌老师接受央视记者王宁采访,聊及如此高龄,却以爷叔的腔调在《繁花》热播后成为顶流。个中秘诀何在?老人家淡定自如地回答了八个字“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泪目之余,深深敬佩!
没有诀窍,就是倒逼你的输入与思考,这是第三重境界最硬核的意义。
第四重境界:观照社会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书写、讴歌和记录时代,是文学的使命。以文学的名义把时代和个体的经验记录呈现出来。每一个个人的书写加起来,我们这个时代才有更为宽阔的可能性,即便如我们这样的草根写作爱好者。
文学是对人之生命质地的改变。大时代、小世界、真自我。当我们将视线投向万千世界,观察到的不可能是世界本身,而是在每个人不同思考方式下暴露出来的世界之一隅。
于是,我们的一篇小小随笔,一首小诗,那怕几百字的一次吐槽,点滴之间的撷取,其实见自己,也见众生。言有尽而意无穷,心象如果能在语言终止处生发出巨大的意象,引人共鸣,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自我和时代的洞察力,也应该是最高的一重境界。
很珍惜在简书这个平台上的写作体验。
四重境界:见字、润心、越己、观照。
不成熟的一点思考。与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