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如果你被别人说到“你行你上啊”这样一句话的时候,你会作何应对?
怼回去?
还是回一句“上就上,谁怕谁”?
都不对。
因为这样就代表你上套了。
人人都会“说话”,但却只有少数人会“好好说话”。
不善于说话其实不是嘴皮子的问题,而是思考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带着你,重新认真地审视一下说话这件“小事”。
毕竟,练出“好好说话”这门绝学,你的人生就会跟开挂了一样。
01 每句话都是权力的游戏
过去,我们常常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祸从口出”嘛;
而现如今,没有强大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却显然已经寸步难行。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尴尬之一:断层。
不过好在,你及时看到了这篇文章,也遇到了这本新出炉的重磅好书。
它将带我们领略最全的说话艺术,当然最重要的,是告诉你“说话”这件小事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底层逻辑。
只有掌握底层逻辑,才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
就让我们从说话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开始讲起。
说话一般分五种场景,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
不同的场景,你需要掌握的话术都是不一样的。
这五种场景合起来叫做“五维话术”,也叫“全息话术”。
真正的说话高手,是灵活运用这五种场景下的话术特点并能做到话术均衡的人。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权力”,也就是“话语权”。
不同的场景下,我们要掌握的“权力”是各不相同的。
这五种场景下的权力构成分别是:
①演讲——权力的形成(吸引、聚焦与引导);
②沟通——权力的流动(避免冲撞与协调转向);
③说服——权力在对方(无权的一方要改变有权的一方);
④谈判——权力在双方(双方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⑤辩论——权利在他方(双方无权决定胜负,通常由中立第三方裁决)。
敲个黑板,以上5点极为重要,建议你记下来。
以“权力”为线索,明白话语里面的权力关系,才算是拎得清状况。
下面我对这5点进行一一解读。
①演讲,偏重的是“表现”,目的是能自在、得体、有逻辑地向听众进行陈述。
它是说话能力最外在的表现,能够最鲜明、最突出地检验一个人会不会说话。
当然,它最易于上手,也最难于精通。
②沟通,偏重的是“理解”,目的是要学会怎样体会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
这是维持人际关系并创造良好氛围的基本能力。
所以沟通的要义是“平等”,双方需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才能打开心结,这就需要让权力流动起来,营造畅所欲言的语境。
③说服,偏重的是“改变”,也就是将我们的观点和立场植入对方心中,使其按照我们的预设来思考和行动。
因为是我们需要影响别人,所以这里的权力就一直在对方身上,那我们就不能用说教、洗脑这样的方式,而是要用劝导的方式让对方自行生长出我们所要的论点。
④谈判,偏重的是“协调”,希望能够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它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比拼彼此的筹码,而是希望能透过博弈建立双方信任、汇集双方思考,进一步创造彼此的筹码,避免零和博弈。
⑤辩论,偏重的是“捍卫”,有理有据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回应对方的质疑。
好的辩论并非源于好斗的低劣本能,而是基于高等教育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是我们必修的一门“心智防身术”。
看完这5点解读,你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在不同场景下我们说话该有的侧重点了?
其实,这5种场景是高度融合的:
高水平的演讲就是沟通,沟通的时候也会带有说服,说服的时候也有谈判,谈判的时候也有辩论,辩论的时候也往往带着演讲。
你去看或学高手说话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维度去考量,看他是不是在不同场景中灵活切换他的话语权,做到话术均衡的。
总之,只有真正了解了“权力”的动向,我们才能真正弄清楚自己说话时该掌握的力度和节奏,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会说话”。
02 营销思维透视“好好说话”
市场营销,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沟通和说服的艺术。
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体系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沟通及说服方式,就可以收获极大的影响力,从而改变消费者行为的路径,甚至改变整个品牌的走向。
所以让我们把上面那些知识点,再融入到现代市场营销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影响力中,看看“好好说话”在营销中又是怎样一种运行机制。
我们就从说服和沟通这两个场景切入。
首先在“说服”这个场景中,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对方的自主性,使其从自身角度出发,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希望其接受的观点。
但说服并不是什么如洗脑般的超能力,而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其核心主题无非两方面:
一是人如何形成看法;
二是人又为什么会改变看法。
举个销售上的小例子。
比如你去逛奢侈品店,销售人员往往是这样开场的:
小姐,看您的穿着很有品位,您对包包应该比我更懂行,您肯定也知道这是目前的最新款,不如今天就把它背回家试试?
这里他就运用了“说服”技巧里面的一个小诀窍:主动发现并拔高对方的价值,一方面让你在恭维中态度有所软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你在戴上高帽之后采纳他的观点。
这样的小诀窍在各个行业的销售中都是通用的,屡试不爽,因为人性使然。
再来看“沟通”这个场景。
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提到了,沟通讲究的是理解和平等。
这让我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宜家。
你看,他们没有销售人员跟着你讲着讲那,更不提供免费的家具配送和组装服务,让你自己动手组装家具。
其实这是最高明的“沟通”——你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更加喜欢自己购买的家具。
另外,宜家的产品既平价又时尚,从沟通的“平等”原则上来看,他们足够有亲和力。
这里虽然全程没有体现“好好说话”,但这样刻意营造出来的体验,已经让好好说话的精髓充分地得以展现——无声胜有声,倾听和尊重,胜过千言万语。
但请注意,我绝不是告诉你仅仅掌握一点说话技巧或服务体验就可以在营销中获得良好而持久的影响力了。
要做到这一点,非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不可。
任何的细节,任何的套路,如果不是以真诚的同理心为基础,那就是耍流氓。
毕竟,营销即人心,影响力即真善美。
03 说话好坏,透着你的底色
透过营销视角,我们对说话艺术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运用。
下面让我们再回到更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看看怎么让说话来提升你人生的“成色”。
我们常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一些问题,我来一一给你剖析一下:
①问题:初次见面无话可聊,于是你从聊隐私开始,直接来了一句:“你小孩多大了啊?”
剖析:和陌生人聊隐私,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
一定要聊,那可以从自己这里开始切入话题:“现在养个孩子真不容易,各个年龄段都会碰到不同的麻烦事,你觉得呢?”
②问题:碰到朋友借钱而你不想借,但是下意识就回了一句:“想借多少?”
剖析:问完“想借多少”,你就已经让自己下不来台了,不借不行,借少了也不行。
最好的办法是问:“为什么?”
从他的原因里面找你不想借他钱的原因,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③问题:想对正犯浑的朋友表达你的关心,但却被你说成了:“你这人怎么这样啊!”
剖析:世界上最亏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在对方看来是不知所谓的责怪。
所以与其用这样的方式惹来尴尬,不如先表达出自己此时的感受:“你这样,让我很难做。”
待对方平静下来以后,再说出你的方案,他会更容易接受。
④问题:想求人办事,可你来了一句:“你什么时候有空啊?”
剖析:求人办事说这样的话,就相当于发微信的时候问别人“在吗”然后就没话了这样毫无情商的表现。
你问人家有没有空,人家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回你。
你至少可以这样说:“你好,我有件事情想找你帮忙,事情是这样的···打扰了!”
⑤问题:想安慰人,可你只会说:“没事儿,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
剖析:这句话我们可能很多人都说过,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样的场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同理心,你可以这样说:“这件事对你真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
对方一定在听完这句话后,全然地向你敞开心扉。
举了这么多典型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一点:
那些说起话来让我们觉得舒服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口才特别好说了什么特别让人开心的话,而是因为他们能预知每个可能的棱角,并且预先进行了包装或改造。
因此,“好口才”其实都是来自“好用心”。
再来,下面这些在不同场合常犯的错误,请你对号入座:
你自认为很幽默,却只会翻来覆去讲几个荤段子;
你喜欢自嘲,却在有比你胖的人在场的时候,拿体重自嘲;
面对一个设计方案,你作为甲方一上来就用主观感受说哪哪哪不行,反复纠缠细节,导致合作迟迟达不到共赢;
提出辞职,你“如释重负”般地倒出一堆苦水,也得罪了不少人,结果发现自己在这个圈子里越来越难混;
你因为内向和嘴笨,于是不敢公开演讲和表达,结果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嘴笨。
早一点杜绝这些类似的错误,就早一点赢得属于你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今天的标题:
如果你被别人说“你行你上啊”这样的话,该如何正确地应对?
我们分析,一般说这句话的人,要么就是角色不清,要么就是逃避责任。
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经理,你办事怎么这样啊?”
“那你行你上啊,你以为经理这活这么好干吗?”
“我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才没当上经理嘛,你既然当上了,我以为你一定比我们行呢,不能让大伙觉得看错你啦!”
你看,这样的回答就指出了对方是在逃避,帮他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他也就没有办法逃避责任了。
再比如,还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叫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让我们看看面对这样的话该如何应对:
“傻孩子,姑当年也跟你一样,挑对象就选自己喜欢的,死活不听长辈的,结果呢,过几年你就吃亏啦!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信我的准没错!”
“姑,您之所以会有这些宝贵的经验,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听人劝,同样的道理,我如果现在就按照您说的去做,那我的人生就积累不出什么经验了。再说了,万一您介绍的这位在以后出现什么不合适的,我总不能再回来找姑您负责吧?”
这样的回答就属于借力打力,既尊重对方,也否定了对方,更明确了权利关系,一句话解决战斗。
行文至此,我已经差不多把“好好说话”的精髓按照我的理解都告诉你了。
每一次说话,每一个表达,无不透着你的底色,你的底牌。
最终你会发现,有内涵的人,即便话少,也很有趣,或有分量,反之,不过是一阵喧闹的叽叽喳喳过后,烟消云散。
好好说话这件事,是可以通过这样正确的方法练得出来的,前提是,心正意诚。
如果你觉得受用,今天这篇文章应该还是有蛮多知识点值得你记录和转化的。
最后严正声明,我绝不鼓励你去成为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人。
其一,这比我们今天所讲的“好好说话”这项能力要肤浅太多,你应该懂的;
其二,永远比说话更重要的,是你的眼神,和你的行为,否则你一定不得人心;
其三,我坚决鼓励你一起来做一个有趣有料有行动力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