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手机移动互联网作为媒介的出现,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社交关系“半熟社交”。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互联网上的人际关系:你们从未见过面,但你们有着一样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价值观,你们仿佛十分熟悉彼此,甚至可能又一辈子没见过面,但这些都无法妨碍你们的交往,你们都能彼此印证对方的存在,你们是彼此熟悉的陌生人——“半熟人”。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你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少的交集,但是你们相互并不吸引,你们从来没有过欲望去了解对方,虽然在别人眼中也许你们可能是熟人,但是其实你们只是频繁的见面之交,你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半熟人”。
(一)社交关系的存续包含三个基本条件
时间,空间和关联——即社交关系的发生体现在共同占有的时间、共同占有的空间和共同的关联要素三个方面,半熟社交关系也是如此。
社交关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新媒体网络社交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随时互动,极大地促进了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拓宽了交际平台,因此时间条件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互动和交流存在于广阔无垠的网络空间,所以空间要素对于半熟社交关系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
半熟社交关系的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共同的关联因素
人际关联具有非常直接的展现,包括身体、语言和其他信息的相互接触。现实生活中语言的接触至少包括了时间的条件,而身体的接触则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人际互动借助于新媒体终端和新媒体应用技术构筑的网络完成。在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中,每个个体是整个网络的一个结点,当其中的一个个体通过移动终端表达关注、发表评论的时候,这个结点就在向周围的结点传递能量,如果另一个结点对此形成了共振,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共同关联要素。共同关联要素是半熟社交的核心和基础,当拥有共同要素的结点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则形成了某种社交圈子,这种社交圈子大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上。
(二)半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黄光国把人际关系区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情感性关系是家庭成员、密友、朋侪团体等原级团体成员的稳定社会关系,工具性关系是基于资源和利益交换的一种不稳定关系,而混合性关系是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关系不像原级团体那样,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的关系。半熟社交关系既能使大学生从中满足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和获取利益,又能在亲戚、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角色的关系中维持人情和面子,因此是一种混合性关系。
工具性强的行为可能是“ 互惠 ” 的 , 也可能是放弃人为的努力 , “ 不给使劲 ” , 做 出貌似公允的行 为 , 或是不惜伤害他人 , 损人利己 。
工具性关系遵循“ 公平法则 ” 的理论预设看来有其依赖的条件 , 即个体的独立性及其 自我 对独 立性的意识 , 通过“ 市场” 进行交换的训练 , 个体流动的 自由和人际关系的可选择性和可变 化性以及仲裁惩罚机制的健全等 。 否则 , “ 公平” 便无独立的地位 , 而受制于 情境 , 受制于情感的 肯定与否 定的强度 , 受制于 由身分关系限定的情感性质 。
不同于“熟人”社交网络具有圈子小、互动频率强、表达随性等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系情感。“半熟”社交网络更加强调“公平”“互惠”这其中不仅仅包括等价值的工具性交换,还包括“互惠”基础上的情感相互依靠,比如学习需要的“合作”同伴效应。
(三)半熟社会的信任机制
半熟社交的关系信任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预设性信任。你只有预设对方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说话者在表达他自己的时候是可信的是真诚的。即你在面对他的时候你的带着的是积极情绪 。
第二个阶段是相似性信任。随着你们的互动的开始,交往双方逐渐了解对方的信息和特质,交往个体会根据交往对象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价值观等方面与自己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因为相似往往意味着有相近的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中容易达成共识。共同要素的增多促使关系由弱变强,信任也随之增多。但这种信任会随着互动的深入而随时做出调整,一般来说,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但当了解到一些特殊的差异时,信任有可能随时中断。
最后是声誉性信任。信任度的高低取决于与他人交往的经验,过去的行动是声誉的前提。在口碑的作用下,一个你信任的人向你推荐的时候你就可能会快速建立信任。
从交往的过程来看,经历过预设性信任和交互过程中的相似性信任,最终形成的声誉性信任是非常牢固的,因为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四)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网络和交通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在现在这个“半熟”时代里,看似网络和交通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实网络是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远更正确。没有网络之前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只能和身边的人交朋友,身边都是熟人,有了网络我们把我们的交友环境放在了一个虚拟空间,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距离是被拉远了的。但是这样就导致了我们跟偏向于个自己“爱好”“兴趣”“价值观”一致的交朋友,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人都是有限的,在网络上我们更容易找到和我们“爱好”“兴趣”“价值观”一致的朋友,因为交通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我们的朋友遍布各地是未来的一种常态。
因为网络,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爱好”“兴趣”“价值”的“同好半熟人”社交,比起其他“普通人”我们更喜欢跟“同好半熟人”交往并且更加珍惜这种关系。因为在网络环境中,我们的身体的缺席的,并不能在真实生活中体验到更真实的社会性,真实与虚拟的“半熟”式社交的优劣互补是未来的趋势,但是部分缺乏自信的一部分人会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甚至改变其性格,以至于他们只是沉默虚拟社交。
(五)自己的想象
比起虚拟线上的社交,线下社交更加真实,却没有线上的自由,线下很多体验并不好,效率相对来说也是很低,那就以为着改进速度很慢,线下不易收集数据对用户的了解程度低。
但是并不是没有办法,如果按照快速建立人缘的关键点:主动曝光你自己,彼此的共同点,模仿对方,主动给予,而主动曝光你,并找到共同点是最关键的。
那么自来熟: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感觉起来像是老朋友一般。
如果线下社交能够精准的匹配“兴趣”“爱好”“价值观”“情感”,能为客户创造“自然熟”的社交体验,那就真的是能够深深吸引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