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已经有七年的教龄。最常问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我应该怎么教书才能实现成长?就自己的疑惑,问过很多教龄长,有经验的前辈,前辈们的解答都以自身的经验出发,耐心的对我解答:好好备课,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保持童趣。很好地建议,每一条都带给了自己很多进步。因为自己的进步,我也曾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但学生不是一个一个工具,所谓的方法也不具备万能的功效,当课堂面临时代的冲击,课程里面随着时代在变化时,因循守旧的遵守也带给自己无数次的冲击。每当此时,我总在问自己:到底这样对吗?这些方法是可以贯穿自己的教学生涯,促进自我成长的最佳选择吗?
有幸读到了李再湘老师的《让老师在“反思教学”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这篇文章。文章中第一句话:“教师的思想、经验得以物化,作为校本研修与同伴互为”课程”,与同伴互助成长。就强烈地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后,更是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受。
我想到与其求其外在的固化经验,不如究其自身的变化经验,将这种体验物化出来,作为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与人讨论,得其方法,应对变化,做出最佳的调整。这难道不是一条可以永葆教学新鲜度,自己的教学敏感度的最佳策略吗?真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直的追寻,原来真正的答案就在身边,不禁愕然。
物化是最佳的方法选项。那物化的手段就是关键之道。科技的进步,让我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学实录短片,教学音频节选都可以实现物化保存。但以针对性和思想性来看,最佳的物化手段还是撰写教学反思,因为一片教学反思是教育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最后成文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反复思考,不断攫取以后的存在。这样的东西,拿来与同伴交流,对于出现的教学问题,更可能在第一时间,直达重点,免去视频音频的苦苦找寻。正如李再湘教授引用叶澜教授的一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物化的最优选项,那更具体的考虑就是我们到底“思什么?”“怎么思?”
我有过撰写教学反思的一段经历,但过程是坚持了又放弃,放弃了就坚持,反反复复,究其原因就是总觉得无甚可记,有时候强迫自己记录下来的,都如记流水账一样,是针对一些课堂活动的记载。的确乏味,看着这些记录,没有任何感受可谈,最长的发问就是:不是说有用吗?这有啥用?
文中李再湘教授正好就这两方面问题做了具体全面的解释。这些解释,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尝试。对于李教授的观点做了自己的解读,我用三个关键词来阐述自己的感受:1、角度。2、效读。3、频度。
一、角度
李教授所讲的“反思“角度问题。我理解的是我们要扭转记录的方式上,把习惯于记录结果转变为记录过程。这个过程不单是教学的过程,而且是针对每一个过程的发展,附上自己创设的思考。具体而言是从对核心的教学课程理念方向的理解,思考自己教学设计创设的趣味性,合理性。并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和探究的行为来感受学生思维理解度的变化,以这样的维度来反观教学设计,从而得出这样的教法针对学生这样的学法是否需要调整。
这个角度从具体方面来讲,指导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避开记流水账的误区,朝着记下记下自己最初对教学设计的大体想法与自己对于教学过程的总体思考的方向努力。这样的记录,才更将这堂课的课堂本质体现出来,这样物化的效果,才更具有理解性,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才更具针对性。
针对这样的启发,我尝试对自己的一堂常规课,做了一些记载,更侧重于课堂思考和学生思维的记录,发现一堂课优点和缺点更显而易见了。
课堂反思一:
本堂课为六年级《形色协奏曲》活动二,所教内容为抽象画。我根据自己对于抽象画的理解。采取了一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手段,开展了这堂课,由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作业效果来看,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还是算彻底的,这是自己对于自己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下面我对自己这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回忆,尽量做到写实地描述,还原课堂情景,让自己在这堂课的一些大的小的过程片段中,发现可供保留或者改进的地方。
对于抽象画学生们是陌生的,相对于写实画和儿童画的易懂性,熟悉性,和生活细节联系的直观性,抽象画因为简单的图形,莫名的线条,给人一种初看起来就有点距离感,自然难以勾起兴趣,所以我的设计也适当考虑到了这一点。我想到先让同学们看一幅书中的范作,产生疑问,通过老师的语言,引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所以我先让同学们看画10秒钟,时间不要多,因为本身就看不懂,适当地短时间接触,产生疑问即可。当学生生疑,有了追问的好奇,我就引出今天的主要知识点:了解抽象画,欣赏抽象画,尝试表现抽象画。
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选择,我选择了先让同学们看点的不同变化体现出的情绪特点,再体会线的不同变化体现出的不同特点,然后再观察面的不同形状给人带给人的情绪特征体现,在学生了解了单个点线面带来的情绪表征后,我加大了难度,开始尝试点线面的组合带来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差别,找到一些规律。因为有了之前点线面的情绪体验基础,在组合中的欣赏中,进入状态的学生,也慢慢从这些组合中找到了这些简单图形组合的情绪表现的方法,有点说看到这个圆,觉得很安静,看到第二个圆觉得有点紧张。有的说第一幅给自己一种平和的感觉,第二幅给自己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种种对于自己情绪的描绘,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抽象画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欣赏基础,非常好的学习体验。接下家,开始进行色彩的情绪认识,为了不让学生有陌生感,我直接选取了一张单色表现平和安静的点线面组合。对这个组合进行了颜色变化,并问学生,在这两幅之前体现出安静的组合中,你们看看,哪一幅给你的大感觉还是一种平和安静,哪一幅却不再是那种平和的感受了呢?这个环节产生了争论,有一部分学生判断失误,但好在大部分学生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问题改进:
1、作业篇幅可以控制在16开大小,8开大小还是难度过大。
2、在进入颜色的情绪体验中,是否可以只出示那幅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的作品?可以节约时间,也不至于让学生有产生判断的困难,因为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对于那种表现激动的颜色组合,说出了一种让我惊讶的判断,它们竟然说,这种颜色组合是一种平和的状态?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发现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体验角度中出发,说看到这个紫色背景,黄色圆形,想到了宁静的夜空漫步在马路上,我不能说不对,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看到的这个作品的真实感受,但是发生这样的导向,我觉得是因为有另外一幅颜色组合的对比,让学生在判断上产生了一点混乱,这种有点判断凌乱的感觉,要被避免,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选择,挑精选优,适当减少影响教学目的,干扰学生正确情感体验的范作出现。
这肯定不能作为课堂反思的圭臬,但至少可以作为一篇改换角度后,合乎实效的课堂反思的参照。
二、效度
李再湘教授对于反思效度的陈述,用了几个这样的短语:思之有的、思之有物、思之有据。教学就是一种交流,交流有效性的体现,不就是你们的对话要有所指,有所涵,有所理吗?一篇教学反思中,没有理,即没有根据,没有涵,即是缺乏现实思考的内容,没有所指,即缺乏目的的体现。少了这三方面的刻意强调,一片反思的思维深度有存在问题,能得到的指导效用,也可见不多。
作为教师,撰写一篇反思,如果思考的效度在文中无法得到体现,研究讨论的范围就大大受到局限,可以拿来商讨的价值也只能大打折扣。毕竟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考量都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如果一段对话没有目的性,观点又缺乏根据,所言之事又无甚内容,谁又能真正了解其真正的意义?相对应的这篇反思的效用又从何来体现?
课堂反思二:
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的论点:“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相应的美术的核心素养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文化理解。
孩子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有敏感心灵和精神的人,要是能再体现创想能力方面影响学生,那教师要有创造性,能达到体现创造性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能够感知到学生的感知?做适当地调整影响学生。
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地感受学生在感知的变化基础上的创想力的变化。
今天在五甲班执教的《能干的工程车》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认识各种工程车,了解它们不同的造型特点及功能用途,在了解之后再通过抓住工程车的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工程车。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一、认识工程车的作用
二、工程车的作用从哪里体现出来
三、分析工程车基本型,教师示范步骤;
强调体现立体感,及刻画哪个部分。
四、思维小训练
五、学生开始作画,教师行间指导。
六、学生作品讲评
这堂常规课的美术教案。我是做了一点小小改变的,加了一个思维小训练环节:要是我们在月球上开展工程活动,将工程车带入月球,你能想办法讲这个工程车在月球上顺利使用吗?
我非常期待看到学生的思维爆发出想象力的火花。的确,学生果然活跃了。
因为已经通过流程一到流程四的认识,对工程车的用途和外形有了很多了解,这样子一引导,学生们内心的顽皮劲一下上来了,每一个人的眼光都是亮的。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我想把挖土机的轮胎换成喷气式的轮胎,让它能在天上飞,到月球挖土的话可以用上它,还有我想把挖土机的驾驶员换成机器人。这样如果发生事故就不会伤害人类,到月球就不会缺氧,我想在挖土机的轮胎上还加几个吸盘,这样即使钱敏的路非常陡,车也不会翻了。有的说:我想把工程车里面安装一个类似于广播式的东西,里面有一个控制的机器,用无线广播来控制它。有的说:我给挖土机加一个翅膀,让它飞起来,飞到月球上去。······学生们的回答,千奇百怪,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因为还要留出时间让每一个孩子绘画工程车,我说了一句:好吧,还有想法的同学给你们一分钟,将你们的想法画在你们的草稿纸上,交给我!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一分钟以后,我收到了几乎全班同学们的创作作品。最后我小结了一句:也许当初的工程车设计师设计工程车的时候,就如同学们这样来思考的吧,你看你们多棒,摇身一变成了工程车设计师了。没想自己刚才经历了一次工程车设计师这么厉害的体验,孩子们打从心里觉得自己真的很棒,对于接下来的绘画工程车信心满满。
创作时间短暂且美好,一双双小眼睛通过自己的视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工程车来描绘,那一刻可能他们真的觉得自己成为了工程车设计师,成了与自己选择的工程车有关系的人。这种感觉应该也可以作文学生们对于工程师职业的一种文化理解吧?最后的作品效果,让人满意,学生满意,我也满意,在我眼中几乎没有让我觉得不好的作品,因为每一幅作品都是同学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而成。
三、频度
这一点李再湘教授没有提及,是我从李教授年轻时所著《二项式系数一得》的图片中体会到的,很厚一本本的教学反思,于李教授而言有很多。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督促自己成长的动力。所以说,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成为名师或者专家,绝非一朝一夕的努力。不管是一名教师的发展,还是其他行业,每一个人要掌握熟练一门技能或一门学问,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根本是无法达成的。叶澜教授的那句话不是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吗?一名教师要变成名师,至少要写三年的反思,三年,1000多天。一个人要完成蜕变,绝不是短期的努力,那么简单。所以就年轻教师而言,增加反思的次数,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应该有的积累是必须的。一定频度的保持,是无法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