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朋友”最近陷于身体和情绪的困境,他妈妈觉得有些抑郁的症状,拜托我和他聊一聊,这些天一直在想怎样帮帮他。实际,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家人的关心、朋友的帮助固然重要,最为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很多问题,终究需要自己去面对,他人给予的答案和选择,仅仅只是一次短暂的安慰。唯有通过自身的力量,直面和剖析问题深层的根源,才可能更好的面对每一个未来和当下。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这句话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传奇音乐人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Anthem》: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科恩在一个很小众的圈子内备受推崇,是一名飘泊在现代都市的游吟诗人,早年英国文学毕业的他,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小说《美丽失落者》被评论家誉为60年代的经典之作。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进入民谣流域,自己的诗作、一把吉他配上简单的和弦就开始游吟生涯。敏感细腻的表达,诗人悲悯的情怀,对生命细微处的思考,独有的沙哑嗓音犹如历尽沧桑却又不忍弃绝尘世的智者,娓娓叙述着一个个夹杂着黑色幽默与宗教冥想的故事。科恩的沙哑的嗓音具一种不可置疑的魔力(于我,比如当年的姜育恒演唱《梅花三弄》、沙宝亮唱《暗香》)不经意间总会将我们带回时间深处的记忆,直接面对灵魂细微的颤动,沉溺于美丽的遐想之中。水木年华的李健在一档节目中曾经说过这个人给他很大的影响。很多心理学者在心理研究、心理辅导中也都爱引用他这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或“人性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世间万物,没有完美无缺,我们的一生也不可能总是平润光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深处各种“关系”中,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独处,难免情绪来不及消化,冲突来不及解决。每一个光鲜的外表之后,可能就隐藏着褶皱或裂痕。人事茫茫,总会有各种瑕疵和不顺心,如果只是消极的着眼于残缺的那部分,希望又怎么会来?认识到生命的不完美、认识到生活没有一帆风顺,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残缺的生活,直面和剖析问题深层的根源,才可能更好的面对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和本来就残缺的人生。
今早看到大学同学昨天分享的一段话,题目叫:四十岁是什么样呢?其中罗列几条,如“渐渐理解世间所发生的一切,不能理解的会放弃理解”、“渐渐不害怕死亡和失去,因为诸如此类的亲历越来越多且不可避免”、“明白人与人的不可通约,也知晓万事万物都有缘起缘灭”。。。大学时男生稀缺,不怎么和他们交流,如今在微信上我们却常来常往,对于佛系的他是越来越能共鸣了。很多年前和一个朋友共住一室,不爱管闲事也不喜八卦的我犹豫再三还是八婆的外围的关心了她一下,年近四十的她笑着问我,“你是劝我找男朋友吗?”,“没关系,你问吧。我不是不找,也不是排斥结婚,只是不想将就。有合适的我就结婚。。。。”然后眉飞色舞的跟我讲她的各种爱好、兴趣、生活。最后说得我这个结婚了的人居然有点羡慕。很努力的生活,不贪心,不随意、不将就、很自信,了解并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光,他看什么都是温暖、有序、灵动、活跃的;反之就是抱怨、纠葛、低沉、计较失衡的。欲壑无限,生活也随时都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做到对所有人和事的掌控,有时候我们就归结为外因,认为是别人不好,是运气欠佳,是单位不公平。。。就是认识不到那可能就是我们自身所存在的裂痕。庄子曾经讲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生命生生不息,自然而生,自然而化,自然而然,万物齐一,生死等同,洞悉了生命的本质,享受着生命的极美,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有时候,我觉得庄子好像就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顺应自然,不能拧巴地活。私以为这并非消极,反而是大智慧。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生活是一个问题连着另一个问题,而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解决完一个问题去解决另一个问题。而需要不断修复和弥补的地方,就是自我成长的新契机,也是光进来的地方。心理学强调“助人自助”。如果说生命是一杯酒,时空交错间,正如某学者描述那样:仿若庄子从远方走来告诉我们,“生命这杯美酒,我理解它的苦涩与无奈,更理解它的甘美与自由,我先干为敬,你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