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看起来这比虚构写作缺少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性,但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诚如斯言,非虚构写作的灵魂在于以讲故事的方式叙写真实的事件,突出文章的创造性。创作非虚构文本的基础在于现实题材的挖掘与创造性叙述,本文非虚构写作现实题材的选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展开。
近些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我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从概念介绍到写作实践,再到写作运动快速发展,蔚为风潮。腾讯“谷雨故事”、网易“人间”、微信公众号“全民故事计划”、界面“正午故事”、中国三明治以及凤凰网“有故事的人”等新媒体平台争相绽放,以推动非虚构写作为创建初心,吸引了不同阶层的人士加入非虚构文本创造,推动了非虚构写作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非虚构写作即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其具体概念尚无统一定义。其中《韦氏大词典》第二版中对非虚构写作的定义是:一种内容基于现实和事实的文学分支,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处理或提供概念,包括传记与历史文章,与非虚构文学相对,与诗歌和喜剧相异。总而言之,不同学者对于非虚构写作的概念虽然不相统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非虚构写作必须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展开创作。
基于事实的非虚构写作让现实题材的挖掘在创作中显得格外重要。纵观目前各大非虚构写作平台,写作素材的选取存在视角狭隘问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非虚构写作对“底层”有着极大的兴趣,边缘化的选题极大地遮蔽了现实社会生活。如公众号“全民故事计划”中存在较多《211大学毕业,挤破头去不了茅台流水线》、《一家四口,是那个人感染力艾滋病》、《当一个男人想要嫖娼时,他在想什么》等类型文章。非虚构写作的素材挖掘停留在社会边缘人群,同性恋、少年犯、丁克家族等亚文化选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者笔端,过分关注社会生活的黑暗面,贩卖底层焦虑,导致写作视角的狭隘与极端,难以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能真正发挥非虚构写作的情感导向价值。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非虚构”概念一度被炒的火热,吸引大量资本植入。微信公众号以发表非虚构写作文章实现巨大流量红利,著名的《太平洋大逃杀》、《中国版飞越疯人院:密谋十七年的逃亡》、《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等非虚构文学作品相继被影视公司高价购入,原本纯粹的非虚构创作在资本的驱使下丧失了原有的学术价值,源于自身经历的创作方式演变成了局部真实的技术嫁接、渲染矛盾的创作方式,现实题材的精心挖掘渐行渐远。
非虚构写作以真实性为灵魂,然而目前各大平台发布的文章真实性方面仍有待考量。真实性的故事加以故事性的叙述难免陷于个人感情过分渲染的陷阱,导致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大大削弱。2019年初,“咪蒙”旗下的“才华有限青年”公众号发布文章《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引发巨大争议,而不久便被网友发现文中叙述存在多处漏洞,咪蒙团队解释说该文为非虚构写作而非新闻作品,以“确有其事”和“有限虚构”为由为自己辩护。可见自媒体人员自身文学素养低下,根本不具备从事非虚构写作的能力,更无从遵循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原则,以胡编乱造贩卖社会焦虑实现盈利为导向,失去了非虚构写作的初心。
可以看到,目前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如何重拾非虚构写作的初心成为了学界一大问题。非虚构写作源于真实生活,依笔者认为,推动非虚构写作的健康发展必须从源头着手,大力推动非虚构写作现实素材的挖掘工作。
第一,基于目前非虚构写作主体多元化的事实,应该鼓励倡导不同阶层创作者讲述多样故事,强化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止停留于贩卖底层焦虑和过分关注社会黑暗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虚构创作主体,讲述真实故事,记录美好生活。在个体自由创作权利实现的同时,创作者必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盲目追求资本效益,体现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二,专业媒体人及社会主流媒体应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成为非虚构写作优秀作品的生产者。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社会主流媒体更应该关注非虚构写作的初心与使命,运用非虚构写作模式基于新闻事实展开写作报道活动,切实保证写作题材的真实性,提高非虚构写作文本的学术价值与情感价值,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切实发挥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非虚构题材的挖掘应当注重采访式深入报道。通过直面当事人的方式获取事件真实信息,直走故事核心,体味故事背后的情感价值与写作价值。当今各大平台非虚构作品缺失情感价值的一大原因便源于对事件认识不透彻,停留在表面理解甚至加以自我的感情加以盲目渲染,导致事件真实性的缺失。
非虚构写作以真实故事为创作核心,探索如何更好的挖掘非虚构写作现实题材对推动非虚构写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非虚构创作者不仅要有自主创作的意识,更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