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战隼的推荐,看到这本书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很快看完,可以说,这是一本颠覆我20年英文学习方法的书。
首先回忆一下我学英文的历程,12岁升初中暑假开始学英文,从音标学起。记得那个时候老师会在很大的阶梯教室里随机抽查学生到前面去领读音标,不知道别人,反正对于生性腼腆的我绝对是一种噩梦。然后中学6年,每天英文课的节奏就是学课文,讲单词,词组,语法。然后为了冲刺高考,做了堆成小山的卷子和各种阅读理解100篇,完形填空300篇等等,高考的英文竟然也考到了135+(150的满分)。但我其实知道,在这种所谓“英文好”的背后,完全没有阅读过英文原版的书,也不听radio, 除了课文和卷子以外,唯一的课外读物就是四册新概念英语。
到了大学,我当时的思维还是停留在高中时候,脑子里想的还是好成绩保研之类,对未来没有规划。还是按部就班的上课,做作业,也上了英文的必修课,为了考4/6级,突击英文,顺利高分通过。就这样一直到研究生毕业,期间凭借破烂的英文,去了国外实习(话说这个实习对于英文的要求真的一点也不高啊),然后毕业被一家外企录取,工作两年以后移民到加拿大生活,至今5年。工作环境为全英文。来加拿大以后,才真的开始读英文原版书,和中文书交错着。之前在也有用扇贝背单词/炼句,已经坚持了120+天。每天早上起来听英文pod cast.
你一定会认为我英文已经非常流畅了,至少在工作中。但事实上,我还是有很多时候感觉词不达意。在做prepared speech或是写email的时候还好,在开会和即兴演讲的时候还是会有感觉有障碍。不光是我,见过太多移民,英文交流完全无障碍的实在太少了。甚至来了十几二十年的,工作环境也是全英文,英文差的令人瞠目结舌。跟很多对事业有追求的人聊天,大多数人都认为英文是自己往上走的最大障碍。我自己也认同。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有点口音并不可怕,也不丢人,但你会发现在大公司里做管理岗位的印度人就明显比中国人多,职位也更高。他们有的人做事情的能力其实不好,但跟上级和跨部门的沟通就普遍比中国人好。我之前的老板也在跟我review的时候跟我反复强调了我communication需要加强。我现在能做到manager的职位,我知道是自己努力工作再加上运气好有个赏识自己老板的原因,但是下一步,出去应聘,或是在企业内部继续往上走,我的沟通能力肯定还需要更进一步。我非常清楚语言在我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位置,因此很早就定下了这个学习的方向。前两年陆续看了《人人都能用英语》《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有启发,也有尝试实践。听了大概200期的后者推荐的English Pod, 为了纠正语言,也上网找了Paul大叔的视频来看,还下载了传说中能根治发音问题的AAT (这个因为时间和兴趣问题,没能坚持下来,据《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作者提供的用户反馈来看,非常不错。但因为我自己没能坚持下来,对于实际效果不发表评论)。
以上是我个人英文学习的历程,到现在已经20年。期间你可以看到我花了不少时间,在学校期间是做各种习题,毕业尤其是出国以后,开始看原版书,听广播,除了工作环境纯英文以外,也有每天有意识的为了学习英文而学习,比如坚持了打开120天的扇贝炼句。但目前的状态还是英文中级水平,工作交流尚可,但并不是十分流畅。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语言是习得的,不是刻意学习的结果。而习得的条件是:
-有大量可以理解的输入
-输入的内容对于学习的主体来说是有趣的/相关的
-对于语法并没有刻意的难易顺序的安排
-学习的主体是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不符合这些条件的学习方法,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说
-学校里常规的教授方式,先学语法,然后用例句说明。学习语法等规则在英文学习中的位置,本书有专门一章论证。
-不断重复的背诵模式,比如扇贝的炼句模式(大致是每天有10个句子要去重复的学习,第一遍跟读,第二遍是词组填空,第三遍是整句背诵,之前一直认为这是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我脑子里,成年人学习英文的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规则,然后不断重复,直到内化,可以脱口而出。我认为语言之所以不流畅,是因为脑子里的管语言的神经回路还不够强化,唯有不断重复,比如反复朗读背诵才能强化)
-刻意纠正所有的错误。这本书有一章专门论证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需要纠正错误,基本的结论是,在口语中的错误,如果不影响理解沟通,比如我经常犯的him/her 或是第三人称忘记加负数等等,不用纠正。而对于有时间的的情况,比如在写作或是有准备的演讲中,纠正错误能让你显得更加polished。但试图通过纠正错误让口语表达更流畅不大可能。
书里还有很多颠覆我之前想法的观点,比如:
-甚至刻意的输出有时候也会有害。
-成年人与小孩子学习语言的效果差异,并不是因为成年人大脑接受新语言的能力退化了,而本质上还是成年人习得语言的条件往往没有小孩子那么好。换言之,不是内因的问题,而是外因的不同。所以,只有有足够的有质量的输入,学习的主体也在很有动力不抗拒的情况下学习,学习的效果是一样的,甚至会更好,因为成年人对世界的认知更丰富,所以输入的新语言更容易通过其他非语言的因素理解。
这种不断重复的背诵模式,是很多英文书都强调的方法,比如《把你的英语用起来》里强调对于每段English Pod,都要先听,再看文字,然后跟读以至于背诵。曾经的我,基本上已经确信,学习英文没有任何别的方法(除了以后人工智能真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语言的发现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学习语言的需求完全消失,然后自己的困难就在于工作之外,并没有太大块的时间(比如每天1个小时)进行这种反复练习和背诵。而且,因为高度信奉重复和背诵在语言学习上的作用,我完全不认为看电影,读原版书对于英文学习有太大的帮助。很长时间我都认为这种泛读,只是用来获取知识,对于提高英文本身没有帮助,因为这种行为对于强化神经构成没有帮助,就像你读了一百本数学书,如果不实践一下,做几道数学题,你离学会数学还差的远呢。
实际操作上,如何寻找这种输入呢?本书也给出了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书当成一种工具,用它来学习一样东西。而不是单纯为了学而学。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像我以为,认为重复/背诵以至于内化是英文学习的核心,认为要想学好语言,就需要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就是枯燥了。但事实上,最有效的方法事实上也是最让人舒适的,最最自然的,小孩子的学习的方法。
回到我刚开始的困惑,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在纯英文的工作状态下工作,像我这样假装勤奋的人甚至还在下班时间还专门抽出时间来背诵短语,效果却不理想?
-同样是纯英文工作环境,英文的输入差异会很大。我做财务,在加拿大工作的第一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座位上安安静静地做表妹过去的。过了两年升职了以后,日程才有更多的会议等沟通内容,也是这两年,我觉得自己英文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目前又停滞了。跟我同时来加,同时入职的同事,在人力资源工作,英文就明显比我流畅。因为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她的输入显然就打的多。
-为了弥补工作中接触英文的不足,我工作之余的学习采用了直接而短视的重复背诵方法,打卡的虚幻成就感让我放弃了我知道同样有作用但效果让人觉得比较慢,比较间接的方法:阅读感兴趣,或是专业相关的原版书,听原版的有声资料/看视频等等。
现在想起来,我在国内的时候遇到的英文达人,好像都符合这样的特征,看很多英文的原版书/原版电影。有一个就是我大学的室友。可惜我从当时,直到最近读这本书之前,都还觉得,读书/看电影的方法太没效率,还是直接学几个词组,反复练习,背下来来的快。
结果就是,在纯英文的工作环境中,工作5年之后,我的英文还是一个限制我因素。如果不是遇到这本书,我很有可能会像大多数在异乡的中国人一样,缓慢而又缓慢的进步着。然后时不时的跟朋友同事抱怨,要不是自己这个英文,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上可能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最有效的方法,有可能也是最有趣的方法。you can have the cake and eat it too. 看似最有效的方法,也许也是最慢的方法,欲速则不达。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实在是有感而发。这本书,这个方法实际的效果,我还需要再实践一段时间再来报告,我相信也希望这是我英文学习的一个转折点。非常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你的经历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