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如何着实做工夫,先生讲了很多,包括立志、勤学、责善、改过等等,这里主要讲“念念存天理”这个最贴身的日常工夫简单做一个梳理:1.有虑而知——思维逻辑(依靠知识与经验)2.不虑而发——感受(生理方面的痛痒饥渴;心理方面的难受舒服),然后表现为情绪和念头3.不虑而知——良知,它负责对情绪、念头进行感知和判断(有感应并知道)即:知是知非,知善知恶
1.良知判断只在当下发生,针对的客体是你的情绪和念头。
2.这个判断才是“真我”的代言人,脑海里曾经一直占据指挥员位置的情绪和念头,那个是假我,他常用的工具就是思维逻辑,用思维逻辑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合理化你的恶念;
3.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你“不虑而发”的感受,你觉得痛苦,难受,需要满足(需求),所以产生了欲望,欲望转化为情绪和念头,最后演变成行动。
4.既然如此,我们就在“不虑而发”的感受上做工夫,不要等到形成了情绪、念头甚至找好了借口,那时私欲习气积聚的能量就更大了,更不容易对付。
5.如何在感受上做工夫呢? “无事时涵养”,关注一下此刻内心的感受是否平静,一旦平静被打破,赶紧盯住它!
6.怎么盯?“不虑而发”的“感受”,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首先是内心(两乳之间)的变化,会觉得一阵紧;然后会夹杂着“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焦躁不安,以上表现总结为两个字“纠结”。
7.我能够盯住了,然后呢?首先要清楚,因为我们私欲习气太重,良知发用的敏感度并不太高。我们提起一个注意力,来观照自己的感受,只是给良知本体找了一个帮手,主人出现,帮手就要退场。这时的观照实际上帮助我们平复了情绪,替代了那个想满足私欲的强烈念头,为良知发用扫清了障碍。
8.良知啥时候出场了,我还是不知道啊?如果此时,你还有这样的疑问,也不用着急,先“格物”。刚刚我们谈到了“纠结”,凡纠结必有私欲,朝着你心底最不愿意的方向做决策,准没错!因为顺应本体的善念流行,是通体舒泰的,让你舒泰的是孟子的“浩然之气”,行动之后会有一种道德上的满足体验,即自慊。
9.如果能够坚持按照第八条做,就是“集义”。我们的心本来是一块“白板”,多年的私欲习气把它染黑了,所以此时在这个染黑的白板上出现一个黑点,我们是很难发现的,因为他的背景就是黑的。一旦“集义”,白板逐渐显露处它的原色,那么再出现一个黑点,我们便一目了然。这也是越做工夫,感觉偏离心体的情况越多的缘故。
小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做工夫就是达成“应无所住”这样的境界,生出良知之心,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