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4月12日发表了一篇《未来一切竞争都是认知竞争》的文章,这是猎豹CEO傅盛《认知三步曲》中的第一篇,另外两篇《战略就是格局+破局》和《管理,本质是认知管理》,在「得到」APP12和13日两天更新的《罗辑思维》节目中独家首发,并有罗胖的《认知升级》(上、下)作出精彩解读。
01
傅盛在文中把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划分为四个境界: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95%);2、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4%);3、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0.9%);4、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0.1%)。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唯一差别就是认知,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中国古代一位大哲学家庄子,曾将人们认知外物的活动分为「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这样三种立场或角度(见《庄子·秋水》),所谓以俗观之是指从常人的主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只能形成常识性的意见;以物观之是指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去认知,结果能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以道观之则是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透视,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剖析,其能力是为智慧力,其结果便谓之智慧。(庞朴:《三极:中国人的智慧》)
傅盛的划分,偏重于对自我的认知;庄子的说法,侧重于对外物的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升级,应该是由内到外的全面升级。相对应而言,第一境界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庄子所说的「以俗观之」;第二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知道」都属于庄子所说的「以物观之」,而最高境界的「不知道自己知道」,则相当于庄子所说的「以道观之」。
02
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往往都习惯于从自我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按傅盛的说法,在这个世界上,95%以上的人都处于这种认和状态,这也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用庄子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以俗观之」的人。
《庄子·秋水》开篇就讲了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秋天一到,黄河之水上涨,再加上其他小川之水都灌注其中,水流之宽阔,两岸间的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扬扬自得,以为天下之美尽集于他一身。他顺流东下到了北海,向东瞭望,根本看不见水的边界。这才改变了原来的自得之色,望着海洋对海神感叹道:「俗话说:『听了许多道理,总以为谁都不如自己』,这就是说我了。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是不相信的;可现在我看见你是这样博大精深,难以穷尽,如果我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糕了,我一定会永远被懂得大道的人讥笑了。」见到海神之前的河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而欣然自喜,自以为是。
为什么这种认知状态的人会如此之多?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些人根本没机会明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河神不顺流东下,他永远也不会见到海神,那他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不知道」。正因为他面对海神时,有了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海神才会对他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这些处于自以为是认知状态的人,要么是受了空间的拘限,像井底之蛙一样,无法明白海有多大;也有可能是受了时间的制约,像夏天生死的虫子,无法理解冰是什么;更多的人是受了教育背景的束缚,无法听进去真正的道理。像河神这样的人,勇于走出空间的限制,见到了大海,到达「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才有了海神接下来的一番「与语大理」。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以想象得到,听海神这样的高人一席话,河伯的进步岂能不大?至少也可以达到「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这虽然不是最高境界,但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世界上1%的人!
03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河神一样,超越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记得我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在颐和园见到有人溜冰,十分惊讶,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溜冰都是在水泥地上溜的。同行的老师开玩笑说:「你真是夏虫不可语于冰啊!」
回家以后,我找来《庄子》,认真读了这一段,深有感触,决心不再做井底之蛙,于是毕业后去做了北漂。回想起来,在北京的三年,我成长最快。今天所有的一切,基本都在那时候奠定了基础。成长快的原因,就是经常可以跟高人在一起。
因此,要想超越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环境和心态。只有跳出自己目前的圈子,才能够见到更多的高人;有了空杯的心态,才有机会得到高人的指点。一旦进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界,成长就会进入快车道,看待问题就不再「以俗观之」,而会「以物观之」,甚至会慢慢达到「以道观之」。
2017年5月11日于紫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