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IU小品文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一生写了许多长篇小说,比如《双城记》《雾都孤儿》《艰难时世》《远大前程》《匹克威克外传》等,其中最出名或者说最能体现他的文学水平和思想艺术高度的小说,当属自传性作品《大卫·考坡菲》了,也有人译作《大卫·科波菲尔》。
这本书很厚,文字又很长。我花了2个月时间,看完这部洋洋洒洒80余万字、1100多页(张谷若翻译)的巨著之后,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读书的2个月里,感觉像坐着一只小船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起伏颠簸了2个月一样,很漫长很艰辛,却又很过瘾,到了终点反而有了不舍下船的感觉。这就是小说的迷人之处。
合上书,从前到后,再次回想故事里的人物和发生的事情,那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的生活境遇,如电影一样总是历历在目;那些或平凡感人、或可憎可恶的人物,总是无法忘怀,仿佛就真实的发生在身边;人物身上所反映出的美丑善恶对比,更是昭然若揭。看过许多的名著,却从来没有哪一部能够达到这样的刻骨铭心。一句话,狄更斯真是个天才!初看,会觉得他的文字有些冗长拖沓、不干练;回头细想又明显感到,如果没有前面的涓涓细笔作铺垫,后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对比,就不会如此强烈又震撼人心。
《大卫·考坡菲》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弘扬了一种面对困难、乐观对待的精神,远远超过那些干巴巴、让人看不下去的理论说教。小说写的非常贴近生活,人生的道理均潜藏在众多平凡普通的故事里。因此,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读读这部作品。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财富多寡、学识高低,相信您读过后都会从中受到意想不到的激励、鼓舞和启迪。艰难与坎坷本是人生常事,但前途永远是曲折而光明的;一个人,唯有对正义和善良给予敬畏与守护;对心中的追求赋予不息的奋斗;对家庭、婚姻、社会担起一份责任,对友情、爱情、亲情给予最无私的感恩,才能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走的坦坦荡荡、精彩不淡、充满人情味。这就是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
大卫·考坡菲从出生起,心中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梦想的蓝天。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作者狄更斯的,因为这部自传性小说是“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那么,作者和主人公心中共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心中的蓝天到底有多蓝?这就是我们要在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大卫·考坡菲的一生
大卫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在6个月前去世。数年后,母亲改嫁。婚后没几天,继父枚得孙先生就原形毕露了,带着自己的妹妹枚得孙小姐一起来大卫家占据不说,还像强盗一样当了家庭的合法主人。珂莱萝(大卫的母亲)对他们兄妹言听计从,不敢反抗,从此大卫一家走向了不幸。
大卫小小年纪,却不允许和母亲住在一起,还饱受继父的刁难和责打,母亲没有改嫁前对他的关怀和爱抚也被无情的剥夺,昔日的温馨时光一下子不复存在。唯有的欣慰是,佣人坡勾提忠心耿耿,背地里给了大卫许多贴心的关怀。这位老看妈是从小照顾大卫母亲的佣人,如今她几乎成了大卫的第二位母亲。
继父为了把这个“累赘”挤出家门,大卫8岁那年,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撒仑学舍。离家当天,天刚濛濛亮,大卫的母亲太软弱了,都不敢在后夫面前与大卫公开告别,把母亲应给儿子的那个离别的拥抱留下,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忍着眼泪被带出家门。坡勾提是有心计的,她偷偷跑出家,在半路上送去一点钱和食物,大卫才在亲人的拥抱与临行前告别的泪水中获得一丝温暖与鼓励。
在寄宿学校,大卫同样际遇不顺,刚逃出一个火坑,却不幸跳入了另外一个火坑。他受到了校长克里克尔先生、门卫(盖屯)的凌侮折磨,他们和枚得孙先生属于一丘之貉。大卫得背上一块上面写着“小心他,他咬人”的告示牌上课,因为有一次继父责打他时,年幼的大卫忍无可忍,咬了他的手,为此他必须得到惩示。大卫在与校长第一次见面时就被拧了耳朵,痛得他泪流满面,以后体罚、耳朵被拧几乎是家常便饭。这就是大卫在寄宿学校的生存环境。
很快,大卫结识了两位好同学。一位是史朵夫,他家庭优越、讲义气、敢作敢为,成了大卫在学校的保护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另外一位是老实憨厚的托米·特莱得,他们成了一生的挚友。
有一天,大卫收到母亲突然重病的消息,等他从学校回到家,人已离世,最后的分别场面就是母亲的葬礼。从此,大卫成了一个孤儿,那年还不到10岁。
大卫的母亲去世后,佣人坡勾提很快就被解雇了,回到了家乡亚摩斯。紧接着,大卫又被继父送到了枚格货栈,当了一个洗刷酒瓶的童工。货栈老板也是继父的朋友,同样狠毒不仁,穿一条裤子。大卫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不堪重负,时而会萌生出逃离童工命运的念头。
虽然生活不能温饱,但大卫获得了一份意外的友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结成了忘年交。米考伯夫妇家也是一贫如洗,还养育着4个年幼的孩子,终日靠举债过活,债主经常上门来追逼和恐吓。为此,大卫和他们成了患难之交。后来,因无法还清重债,米考伯一家宣告破产,住进了带有收留与社会救助意味的债务监狱,大卫经常过来探望同病相连的友人。等到这对夫妇出狱、计划永远离开本地、脱离债务阴影的那一天,大卫也下定决心从货栈逃离了出来。
去哪里呢?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原本的家不可能回去。为此,他决定投奔远在海边的姨婆家。姨婆贝萃·特洛乌小姐是他父亲的妹妹,听说她年轻时就离了婚,独自搬到了海边城市多佛居住。在寻找姨婆的途中,大卫手中仅存的一点路费,还有老看妈早先给他寄来的一小包钱,他一直不敢用,只当作备用金,结果一并被路人抢去,连衣服也被当铺老板扣留。大卫只能光着上身在投亲路上流浪。
在此,我们需要补充说明一件事。大卫的姨婆年轻时性格就很怪僻,与哥哥一家的关系并不融洽。大卫出生当天,她专程来过,想等待孩子的出世。毕竟他的哥哥刚去世,那时她没有理由不来看望这位即将临产的嫂子。但她心里定下这样一个计划:如果嫂子生了女孩,她名下的遗产将全部交给孩子,她已经为女孩起好了名字。结果发现生下的是一个男孩后,这位桀骜不驯的女士竟挥袖而去,从此再无音信。
事隔多年,未曾谋面的亲侄子突然大老远跑到她身边,怎么办?收留大卫,还是想法把他打发走?姨婆心软了,收留了这位孤儿。因为姨婆自己无儿无女,又与丈夫离婚多年。在这个世界上,她是大卫唯一活着的亲人,而大卫也是这位寡居多年并富有一笔资财的女士唯一的希望和精神寄托。
此后,姨婆做了三件了不起的大事:第一、决定成为大卫的监护人,把大卫的继父兄妹招来,当面羞辱怒骂了他们的不义之行。第二、把大卫送到朋友斯特朗博士开办的学校,让侄子在离多佛不远的坎特伯雷上学深造,一个孩子没有知识将来如何能立足成材?在坎特伯雷,大卫寄宿在了姨婆的律师朋友维克菲先生家里,就此也与律师的女儿爱格妮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第三、学业完成后,又把大卫送到了大都市伦敦,让他当了斯潘娄与昭钦法律事务所的一名见习生,以便将来当个民法律师。这个职位是姨婆花100万英镑取得的。另外,姨婆还为大卫在伦敦租了公寓,想把侄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成为她一生的骄傲。要知道,在当时100万英镑可不是小数目,属于一笔巨款。这个小小的见习生的职位是多么的昂贵,它几乎用掉了姨婆全部的积蓄。
大卫能够发奋图强、不负期望、成长成材吗?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美好。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令大卫头疼的大事。
1、姨婆因对外投资不慎,濒临破产,不得不带着全部的家当出现在伦敦,与大卫相依为命。为此,大卫决心辞去在事务所只做了几个月的职位,以便要回当初姨婆花的100万英镑。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才能挽回,结果他的请求被拒绝。
2、有一天,事务所老板斯潘娄先生邀请大卫到家里做客,大卫堕入情网,爱上了老板的女儿朵拉。不曾想,当时继父的妹妹枚得孙小姐正好在律师家当佣人。她旧仇新报,把两位年轻人相爱的情书交给了主人,这些卿卿我我的文字就是最直接的证据。“什么!一个无父无母的穷光蛋勾上了我的女儿,难道不是图谋我的家产?”斯潘娄知道这个秘密后,无法接受,当天外出途中意外从马车上甩下,身亡。为此,大卫的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愧疚,因为他一直是偷偷与朵拉相会的,二人还私定了终生,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去求婚呢?朵拉的父亲去世后,朵拉被接到了姑姑家居住,她还会嫁给大卫吗?对此,大卫心里也没有底。
3、老看妈坡勾提自从回到家乡亚摩斯后,一直与她的哥哥坡勾提先生生活在一起。大卫少年时,曾经去过那个海边的小渔村,当时大卫的母亲正面临枚得孙先生的追求,于是把儿子大卫支出了家门。就在那次从亚摩斯回来,大卫发现他的母亲已经偷偷改嫁。
坡勾提一家是以大海为生的一个渔民之家,日子过得很清贫,却不无快乐。除了坡勾提兄妹,邻居格米治太太自从丈夫去世后,也一起挤在了这个用旧船改造的屋子里,大家抱团取暖,相依为命。此外,这个大家庭里还有两个孤儿:一个是坡勾提弟弟的儿子汉,另外一个是坡勾提妹妹的女儿爱弥丽。这两个孩子的父母早已亡故,他们从小就被坡勾提先生抚养,尤其是美丽单纯的小爱弥丽被舅舅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
本来,贫穷并不会压倒人,但生活却总是给穷人以捉弄和打击,让他们变得更加不易。有一天,大卫得知,爱弥丽经受不住一位阔少爷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大卫的同学史朵夫私奔。史朵夫怎能这么做?爱弥丽和表哥汉已经定婚,她已经是他的未婚妻了。史朵夫就是大卫在撒仑学舍结识的好友、他心目中的英雄与偶像。大卫来到伦敦后,有一次外出旅行期间,邂逅了童年时代的同学史朵夫,是大卫把他引荐到亚摩斯这个船屋里来的,否则也不会发生后面这一切,这难道不是自己的过错吗?大卫在深深地懊悔着,后悔自己把史朵夫带到亚摩斯来。
更可气的是,听说史朵夫把从来没见过世面、没出过门的小爱弥丽玩弄了两个月之后,甩身而去。这个可怜的女孩子因贪图富贵而酿下大错,哪有颜面回家。她到底在哪里?听说二人私奔到了国外。在法国,还是意大利?反正不在英国。为此,大卫对同学的不道德行为产生了憎恨,曾经给予他保护的英雄偶像也失去了昔日的光辉;自从未婚妻和别人私奔,汉变得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大家都担心会发生意外。坡勾提先生马上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他要放弃渔猎,外出寻找自己的小外甥女。如果找不到,他就不回来。宁愿流浪终生,也不能对不起小爱弥丽长眠于地下的双亲啊!
4、大卫的感情也发生了新变化。在坎特伯雷少年求学时,大卫一直寄宿在维克菲律师的家里。律师的女儿爱格妮既是他的童年伙伴,又是无话不说的知己。每逢迷茫、困惑以及关键时刻,他都是求助于她,爱格妮总是他远大前程路上的指明灯。在她的建议下,大卫亲自上门到朵拉的姑姑家求亲,请求娶自己的昔日恋人为妻。他成功了,但婚后生活并不理想。这时,大卫才明白,这场婚姻是盲目而理想化的。其实,他心底里最爱的人不应该是朵拉,而是多年来一直给予他无限恩情与智慧的爱格妮。因为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不会处理实际生活的“洋娃娃”。一年后,这位年轻漂亮的妻子不幸病世。她活着的时候,像朵弱不禁风的小花,不但没有能力把家庭安排的周周到到,还经常给大卫添乱,弄得他在工作之外还要忙家务,她真的如一个玩具娃娃一样。但是,在大卫心中,她永远是崇高的,是点燃他理想与青春梦想的烈火。
5、爱格妮一家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当年,维克菲事务所雇佣的书记-乌利亚·希波,一个出生贫贱阳奉阴违的下人,已经成年,还学到了不少的专业知识。他利用掌握的财务证据作要挟,强行当了维克菲先生的合伙人,如今事务所的名字已经改成了“希波与维克菲事务所”。同时,他把与他一样贪婪狠毒的母亲接来居住。事务所的一切,包括这个家庭都由他们母女二人说了算。当下,他又把魔爪伸向了爱格妮,他想娶这个娴淑聪慧、典雅恬静、温柔大气的姑娘为妻。如果维克菲不同意,希波就要把他掌握的犯罪把柄公开。为此,爱格妮和他的父亲不敢反抗,只能任人摆布。他们分明已经感到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圈套在一点一点的收紧,而他们父女在敌人的阴险狡诈面前是那么的无奈又无助。爱格妮从小母亲去世,为了越来越苦痛不堪、整天借酒消愁的老父亲考虑,“她终有一天会屈从的,她已经插翅难飞了,不是吗?”乌利亚·希波一边窃喜着,一边把手中的网又拉紧了一截。
大卫的忘年好友米考伯夫妇仍旧一贫如洗,随着子女们的长大,家庭负担进一步加重。他们仍然过着借1元钱就生活一天的举债日子。除了没向大卫借过钱,米考伯先生还欠了大卫的好友托米·特莱得一屁股债。好在,如今终于传来一个喜讯:米考伯先生要出人头地了。因为他有了一个体面的新工作,他来乌利亚·希波的手下当了秘书。不久,他便发现了自己的雇主对爱格妮一家的种种阴谋、压榨、威逼和得寸进尺。答应好他的工资,乌利亚·希波并没有全额支付,同样打了许多白条。米考伯先生该怎么办?一举反抗,毅然揭露希波的恶行,还是忍气吞声、继续事不关己、得过且过?米考伯先生在矛盾中思考着这些问题。
6、失去妻子朵拉后,大卫痛不欲生,准备离开英国,他需要出去散散心。唯有的一个好消息是,此刻的大卫已经是一位受人尊敬、小有名气、辞去工作的自由作家。然而,此刻的爱格妮却如一只待宰的羔羊,他的父亲如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根本无法逃脱下人乌利亚·希波多年来苦心设下的圈套。对一家人受到的苦难,爱格妮并没有详细告诉过大卫,但他知道的一清二楚。
“爱格妮,你该怎么办?亲爱的爱格妮,你爱我吗?你这圣洁的雪山,我灵魂里的天使!”妻子华年早逝后,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卫在梦中泣然呼唤着心中的恋人。“我出国,是为了爱你;我留在国外,是为了爱你;我回国,也是为了爱你!亲爱的爱格妮,你知道吗?”
上面就是大卫·考坡菲从童年到中年的故事。这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融进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因而被狄更斯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迹,然后再讨论小说的写作特色与艺术高度。
(二)狄更斯的一生
1812年3月7日,英国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狄更斯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会计处的一个小职员,不善理财,后来因无法偿债而被投进债务监狱。当时,狄更斯刚满10岁。他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11岁时去一家鞋油作坊当童工。为节省开支,狄更斯的母亲和3个弟妹也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每逢星期日,狄更斯领到薪水,就买些东西去监狱看望家人。好在6个月后,他们继承了一位远亲的一笔遗产,才还清债务,出狱。
此后,狄更斯离开鞋油作坊,进入一家小学读书。学校里摧残儿童的野蛮教育令他十分反感,加之充满痛苦的童年岁月,使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特别是对贫苦儿童怀有深切的同情。在世界文学史上,狄更斯是第一位倾注了极大精力创造儿童形象的大作家。有人统计过,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不幸的孤儿,他一生写了90多个儿童形像,仅《大卫·考坡菲》一书中,就有许多孤儿和不完整的家庭。如果仔细想想,会发现几乎70%的人物都是单亲家庭。汉、小爱弥丽、托米·特莱得从小失去双亲;朵拉、爱格妮均是单亲家庭;连反面人物史朵夫、达特小姐、利提摩也一样,他们或是孤儿,或是不完整的家庭。从这个角度说,狄更斯可以算是一位“孤儿小说家”。
作为他的自传性小说,《大卫·考坡菲》里无时不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据说,房东米考伯夫妇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父母为原型写的,狄更斯把父母的某些性格糅进了米考伯夫妇身上。小说和事实不同的地方是:狄更斯并不是孤儿,而他笔下的大卫却是“遗腹子”。狄更斯的父母双双健在,但对他的教育和前途极为疏忽,父亲因负债入狱而令狄更斯不得不从小独立谋生。大卫11岁被送去当童工的年龄,也正是狄更斯当童工时的年龄。大卫的性格特性,大都也是作者性格特性的体现,甚至他那俊美清秀的外貌,也是狄更斯本人的。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狄更斯的父亲从出生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独自养大,这似与大卫的身世相同。小说里,老看妈坡勾提勤劳、笃实、仁慈,是一个十分亲切动人的形象。据说,人物原型为狄更斯的祖母,她像坡勾提一样勤劳、笃实、仁慈,做女佣和管家长达30多年。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写的如此动人可亲,令人难以忘怀。因为狄更斯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把他们作了艺术加工。
由于家庭贫困,狄更斯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记员。他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出入法院和监狱,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诉讼案件。20岁那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有机会广泛地接触英国社会,常去国会记录辩论情况,从而目睹了党派斗争背后的肮脏内幕,了解到上流社会的大量罪恶事实,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可以看到,大卫成年后的经历也与作家本人的经历基本相似。正是因为有这些工作经历及深切的体会,让他对司法教育制度、社会失业、金钱腐蚀人性的不满、穷人在社会上的低贱地位和生活上的挣扎,描绘的入木三分。
1836-183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分期发表,受到读者普遍欢迎。此后,他便脱离新闻工作,走上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之路。狄更斯是一个依靠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职业作家,在35年的创作活动中,几乎一年写出一部小说。为了支撑家庭开销,他经常是两部小说同时推进,这种不畏困难、孜孜前行的精神,可歌可鉴。他一生共写出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另有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大卫·考坡菲》分期发表于1849-1850年,是他的第8部长篇小说。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更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有人这样评价道:“他以写实笔法揭露了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与深切的同情展示了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也有人说,“他的作品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采。既能吸引那些所谓有教养人士的读者,而且底层人士也喜欢他的小说”。因而,他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学巨匠。狄更斯写小说的目的很明确,揭露司法、监狱、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引起社会和当政者警示,从而促进了英国对相关法律的改革。据说,英国女王看到他的《雾都孤儿》后(1838年出版),曾派人去调查孤儿院是不是真的如小说里描绘的一样悲惨。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可惜,这位文坛上的“天之骄子”、这位关乎社会、关心人类命运的伟大作家,只活了58岁,便离开尘世。1870年年6月9日,在赶写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患脑溢血离世。这是他身后留下长篇小说13部半的原因。
看到这里,我们不由的要为狄更斯短暂的一生悲伤,为他奋斗不止的一生惋惜。然而,我觉得,更应该为他拥有一般人鲜有的博大襟怀而赞叹敬仰。他的身上充满了阳光、希望和慈爱。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他总是不忘记心怀的理想与追求,活得催人奋进,坦坦荡荡,激励后世。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的生前遗言里感到:
“我绝对要求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不要张扬,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不要撰写悼念文章。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知道人们将来不会忘记他;一位作家,在他已成为响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的时候,仍然保持这么低调、严谨、坦然,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要寻找的、狄更斯心中的那一片蓝天吗?这难道不就是他通过笔下主人公大卫,所要表达的理想和胸襟吗?这不就是他的作品已经问世160多年,仍然能够让人落泪悲泣、激励后人面对《艰难时世》,仍然要为《远大前程》踏步前行的动力之源吗?一位孤儿,一位在贫穷和困难面前不甘沉寂沉沦的孤儿,虽然他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但他身上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怎能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觉得,这就是狄更斯和他的宠儿大卫,心中的那一片理想的蓝天。
狄更斯与世长辞后,他的遗愿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丧事很低调,但他的死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哀悼。最后,大家不得不怀着悲痛,把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伦敦的“诗人角”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古老教堂中,它是英国文豪们的长眠之所。而且人们甘愿违反他生前的遗言,为他建立了永远的纪念碑,足见狄更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有多崇高。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什么叫世界名著?此刻,终于找到了答案。什么叫世界?全球60亿人就叫世界。什么叫名著?就是在浩如烟海、众如繁星的文学成果里,广受全世界的人们喜爱的作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世界名著就是指那些能够得到全球60亿人公认的好作品,不分年龄、男女、国家、肤色、职业、贫富……通通觉得好才行!认可度越高,排名越靠前,它就越好,这就是评判世界名著座次最过硬的标尺。
无疑,《大卫·考坡菲》就是如此。100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最具影响力的书籍,美国大学联合推荐的书单中,《大卫·科波菲尔》赫然在列。英国BBC评选出的100部英国人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同样赫然在列。有人这样盛赞说:“几百年后的今天,狄更斯的作品依旧愉悦着我们的想像,依旧像喧嚣世界中的月光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永恒的避难所,直通向一个星光闪烁的传奇世界”。
想想,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呀!再次强烈推荐大家读读这部小说,无论您年龄多大、什么职业、是贫还是富、是小学生还是大博士……
(三)小说的特色与艺术高度
这部小说的特色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精彩到位的人物刻画、幽默泼辣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艺术性。
如果您上网查询有关对《大卫·考坡菲》的评价,恐怕排到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人物刻画和语言艺术上的幽默出彩之处。一些中文专业的学生、研究学者写的专业论文,基本全是围绕这一点来讨论的。
在此,我们无意作更多的表述,只想在其思想艺术方面的分析中,穿插几个例子来说明,狄更斯是如何做到人物没用过多的外貌肖像描写,只通过他们的一个惯常的装扮、重复性的习惯动作、经常用的口头语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加之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比喻、对比、拟物、叠句复语、地方口语等方法)来塑造一个个独一无二、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就是狄更斯作为语言大师最有力证明。
小说人物众多,情节错综,描写的全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人物和普通事件,但从中折射出的意义是非凡而深远的。家庭、婚姻、社会对应的就是亲情、爱情、友情。如果从这三者的关系看,它很好的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政治主张。
1、家庭的矛盾与和谐
大卫的母亲改嫁前,他童年生活是充满温馨和美好的,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悄然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生出一种时光倒流的怀念之情。然而,继父兄妹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和谐与家庭温暖。大卫的母亲虽然软弱,对后夫不敢反抗,但不乏人性中的善良、质朴和真诚。在描绘人物时,作家很少对他们的肖像作细致的描述,往往喜欢用一句或亲切、或诙谐的词语来表达人物特点。因此,在姨婆眼中,大卫的母亲成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娃娃一样的母亲”。
老看妈姨勾坡提同样为她改嫁后的生活担心着,说出这样的誓言:“坡勾提把你撂了?我倒是想要看看她做得出、做不出那种事来!她做不出那种事来,决做不出那种事来……我可不能叫那些猫称愿。我要和你待在一块儿,一直待到我成了一个脾气很坏、老讨人厌的老婆子。”这样的描写手法,一方面反映出亲人间的一份无私之爱,同时也借此烘托出佣人勾坡提可靠善良的一面。
另外一个不能不提的典型人物是大卫的姨婆(特洛乌小姐),相信每一个看过小说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的几个重要表现:第一次造访大卫家,等待孩子出世时的那种盛气凌人之态;邻居的驴子来践踏园子时的那种桀骜不逊之举。让人觉得,她生性冷熬、很难相处、刁钻怪癖、不尽人情。然而,当她准备收留大卫时,对枚得孙兄妹毫不客气的指责怒骂,让我们觉得痛快淋漓,一股怨气在瞬间泻出,有一种罪有应得、早该如此的痛快感;当大卫与朵拉结婚后,她悉心地照顾这位“小花朵,像大卫母亲一样让人不放心的小娃娃”时,又是那么宽容大度,爱心显发,前后表现的判若两人;对待多年离婚、流落街头的丈夫,仍然不忘在暗中给予钱财上的接济。直到全书结束时,我们才深深地知道,她非常让人敬佩,完全是一位坚强正直、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率真女性,也是一个外表桀骜不逊而内心充满了慈爱、十分了不起的女人。
她对大卫的终生告诫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决不可做任何下流卑鄙的事;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你要是能戒除这三种恶习,我就能永远对你寄予厚望。”一句话,没有姨婆,就没有大卫后来的幸福与成功。
老看妈坡勾提给人的印象也是深刻的。一是“她的双颊和双臂硬梆梆而又红彤彤,我常为鸟们不来啄她,而去啄苹果而感到奇怪”。她见到大卫时,总是高兴地小跑来,衣服上的扣子全部蹦掉,飞弹出去。这样的描写实在是太形象了,又给人留出了想像的空间,既说明老看妈很胖很憨厚,又表现出她对大卫的拳拳关爱之情。面对枚得孙兄妹的监禁,老看妈半夜里看望受委屈的大卫时,通过门口的钥匙孔安慰说:“是我,我的宝贝,我的卫,你要轻轻儿的,像耗子那样才好,要不猫就听见咱们了。”大卫的母亲去逝后,她就充当了大卫的第二个母亲,虽然她是个一无所有的佣人,但她心中满是慈爱。二是车夫巴斯奇对勾坡提求婚时,也是很精彩难忘的一段内容。二人在马车上紧紧挤在一起时,只用了几个词,“坡勾提,你当真舒服吗?”但用了许多次,巴奇斯每逢问一句,“坡勾提,你当真舒服吗?”就往坡勾提那儿凑一下,用胳膊肘儿把她拐一下,弄得包括大卫三人都挤到了一个角落里。后来,他委托大卫向勾坡提求婚时,没有什么内容,只求大卫帮他传一句话:“巴斯奇愿意”,短短五个字道尽了一切,8岁的小大卫竟成了他们的媒人。还有巴斯奇想要送给坡勾提一些橘子, 他用手绢将橘子包起来, 一句话也不说, 将橘子放在了门后。结果临走的时候,大家以为是他把东西忘下了, 还想还给他。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他想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这是多么真切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在书中,其他的人物也被冠之以一些形象传神的词语,这是狄更斯塑造人物最突出的特点。比如“像一个小花朵”的朵拉、“像两只小鸟”一样的朵拉的姑姑、动不动给大卫来一封求助信的房东米考伯夫妇,他们“开心地商量着明天吃什么样的大餐,而手头只有二十先令”。此外,整天“没有忘记那个旧人”的失去丈夫的格米治太太是那么的多愁善感、“脸像煮熟的螃蟹”的渔民勾坡提先生是那么的豁达乐观、“爱画骷髅”但与未婚妻苏菲一家处的亲切热闹的特莱得是那么的真诚与无私。校长克里克尔先生“一见到胖乎乎的孩子手就发痒,一天不抽打学生几下,就坐不安,立不稳。”这些人物都是让人第一次认识就终生难忘的。
2、朋友的真诚与阴暗
勾坡提先生一家虽然贫穷,大家共同挤在一个破旧的船屋里,却过着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生活,读来无不让人在同情之余,又生出一份羡慕来。在小说里,大卫的朋友或多或少,都以力所能及的愿望,给予大卫种种帮助与爱。从这些小人物身上,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快乐和物质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即使没有财富,快乐也可以有,友情也可以存在;即使贫穷渺小,但友谊总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它总会在灵魂深处给人以抚慰、勇气和力量。
房东米考伯夫妇的原型就是作家的父母,是许多读者喜爱的人物。他们同样的善良正直、见义勇为,滑稽但真诚、没有任何虚伪贪婪之心。只是由于债务所逼,整个家庭不得不像一条无法挡风挡雨却仍然可以避身的破船一样,过着载浮载沉、几经没顶的日子。在狄更斯的笔下,他们是那么的可爱可怜,乐观又不失风趣。
大卫第一次见到米考伯先生时,发现他“衣衫褴褛”,表明他生活拮据,可他却“戴着一条显眼的衬衣硬领,外套上挂着一个单眼镜,手持一根手仗”,说明这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因为这份装扮代表了上层人的体面。走在大街上,恐怕没有谁会怀疑他实际上却穷困潦倒,债务緾身。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觉得他很滑稽可笑?
几个孩子还在家里舔食着仅有的一点面包屑,而他们的父亲仍然在外面游手好闲,硬装体面却不想出力。说白了,我们有谁不会觉得,米考伯先生就是一个骗子,不想劳动,只靠花言巧语骗得一点救济而过活。虽然如此,但他的优点也是突出的:诚实坦率、讲信用,定期主动与特莱得对帐,计算借款的本息,撕掉旧借据,重立新借据。他最有份量的一句名言是:
“一年收入二十镑,一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结果是快乐。一年收入二十镑,一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结果是苦恼。那样,花儿就要凋残了,叶儿就要零落了,太阳就要西沉了,留下的景象就凄凉了——简言之,你就永远被人家打翻在地了。”
米考伯先生不想出力,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他相信自己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这是如天上掉馅饼一样,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呀!他贫穷、没有钱,但他正直善良,从来没有上层人士那种为了金钱、地位可以忘记良知的罪恶。他对人间的友谊是怀有敬畏之情,并勇于守护的。只要朋友有难,总会拔刀相助,虽然背后债务累累。直白点说,米考伯先生从来没有借钱不想还的念头,也没有害人之心,更不是心怀毒意的无赖。这一点,乌利亚·希波之流就做不到。
希波是小说里的反面人物。他同样出身贫穷,父亲早亡,由母亲抚养长大,起初在维克菲事务所做了一名学徒。然而,维克菲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希波为了出人头地、摆脱贫穷与低贱的地位,不惜敲诈要挟雇主,得到事务所的主人地位之后,步步为营,甚至想把维克菲的女儿爱格妮占有。总括看,这个“哈贱的人”想得到什么呢?金钱、地位、权力、事业、爱情、他人的尊敬……对这一切他都想要。这是多么不自量力、利欲薰心!
这正如他经常卑躬屈膝地说:“考坡菲少爷,对于像我这种地位的人应该有多哈贱,你考虑的太少啦!我还是个很小的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哈贱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就爱上了它。人们都喜欢踩在咱们上面,我爸爸活着的时候说,那就叫他们踩好了。我顶到这阵儿,一直地都是非常的哈贱。不过,我可抓到了一点权力。”
不久,他又踌躇满怀、用心险恶地私下说:“考坡菲少爷,如今,我可有一种动机了。我对于这种动机,手撕牙咬,也要叫它实现。我不能叫别人拿我当哈贱的人了,在我的头上踩得太厉害。我不许别人妨碍我前进,我非要叫他们把位置给我让出来不可。”
他得到想要的一切了吗?没有,他进了监狱,这就是狄更斯的安排。相反,早先穷困潦倒的米考伯先生却得到巨大的回报。他认清了自己的现实,知错就改,还清了债务,开始弯腰出力、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还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人。他给大卫的赠言甚是恳切:“今日能做的事,休待明天。因循磋砣乃光阴之窃贼,快把他一把抓住。”
在小学里,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物是大卫的同学史朵夫。他也是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家庭条件优越。他对小爱弥丽的诱骗,让大卫对朋友之间的友谊产生了怀疑,他曾经的偶像和英雄崇拜情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到底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真正的友谊?
这些正反两面的人物故事,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朋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不可以掺入阴暗和私利的成份,否则将会玷污这份纯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切的阴险狡诈都是暂时得势,最终的结果是必将受到惩罚;而怀有一颗真诚正义、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心,是赢得一切的基石。那些知道满足和感恩的人,才能够获得永久的幸福,这样友谊之树才能长青,并结出幸福的果子。
3、爱情的幼稚与成熟
在这部小说里,描绘爱情的地方不少。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样的爱情才算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对恋人的故事来分析:
大卫与朵拉的爱情。从一开始,我们就能感觉到,大卫不应该娶朵拉为妻。因为她是一朵弱不禁风的小花,虽然娇嫩艳丽,善良纯洁,但天真浪漫帮不了有志向和务实的大卫。家务不会料理、佣人无法摆布、丈夫有困难她又不会给予安慰和出谋划策,无法为大卫走向美好前程而作出任何有益的帮助,反而是一种拖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朵拉没有病逝,他们的爱情也不会长久。因此说,这份婚姻是盲目的、不切合实际的,也是年轻人一时冲动、富于幻想的表现。爱格妮才应该是大卫一生的伴侣,无论是对大卫的家庭、生活、工作、事业来说,各方面再完美不过了。对这一点,后来大卫作了深刻的反思,他终于理解了安妮说的爱情箴言:“夫妻双方,最大的悬殊,莫过于性情不合,目的不同。”
安妮和斯特朗博士的爱情。斯特朗博士是大卫姨婆的朋友,大卫在斯特朗博士开办的学校,得到了人生教育的升华。他爱他学富五车的老师,更爱他开明先进的教学方式。斯特朗博士40多岁,他的夫人安妮只有21岁,二者的年龄相差实在是太过悬殊了。安妮是博士朋友家的女儿,博士是看着安妮出生和长大的。安妮的父亲去逝后,博士经常来照顾这个家庭。安妮的母亲认为,为了不受贫穷困绕,将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把女儿下嫁给博士是最好的选择。当时,安妮因为太年轻不懂事,对爱情、婚姻、家庭还缺乏完全的理解,就嫁了过来。其实,她心里爱着的是表哥捷克·冒勒顿。安妮婚后的生活还算幸福,但当斯特朗博士怀疑安妮还爱着自己的表哥时,他的心灵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扰与折磨。 “夫妻双方,最大的悬殊,莫过于性情不合,目的不同。”就是安妮对大卫说的肺腑之言。这样的爱情是真爱吗?这就是小说留给我们的思考。
小爱弥丽与史朵夫的爱情。准确说,这不叫爱情,应该叫诱拐,是史朵夫用金钱、地位、外表、承诺、花言巧语诱惑了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渔家女孩;爱弥丽本来已经和表哥汉定婚,却在婚礼前夕与史朵夫私奔,她图的是想当阔太太。这样的爱情又是什么?同样值得思考。
综观世上男女青年的婚姻,可以分为4类:有人为了容貌、有人为了物质、有人为了前途、有人为了两颗有灵犀的心真正结合在一起。依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卫与朵拉的爱情可以划归到“为了容貌(外表和浪漫)”,如果大卫和爱格妮成婚,就是真正的爱情(心有灵犀的结合)。安妮和斯特朗博士的爱情,小爱弥丽与史朵夫的爱情,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无法脱开追求对方财富和地位的色彩,因而就会与自己的心愿不相融合,小的不融合可以出裂缝,大的就是分手,再大的就是出现悲剧。
4、狄更斯的社会理想与政治主张
这本书里的故事,除了能让我们对家庭、婚姻以及人生带来一系列的思考以外,更让我们对社会问题引发思考。狄更斯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他的作品无不暗含了本人的社会理想与政治主张,用作品来警示当政者,这就是它的艺术高度。
教育问题。狄更斯的理想是像斯特朗博士的学校那样,因才施教,民主开放,而不是像撒伦学院那样,为了利益而专制办学,方式刻板、压榨学生、冷冰冰又缺少人性关怀。看到大卫在撒伦学院那一段经历时,我想到了简爱在柯文桥寄宿学校的不幸童年,小女生海伦的死,二者的经历是何等的相近相仿?《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和狄更斯(1821-1870)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被誉为英国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什么当时的教育竟会那么恶劣?因为唯利是图成了那时候的社会主流,全社会对金钱的追逐和崇拜,让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行业也受到侵蚀和污染。办学是为了赚钱图利,而不是塑造人类的灵魂,狄更斯对此作出了重要的提醒和无情的鞭挞。
司法问题。大卫在博士公堂当见习生时,对当时的司法制度、诉讼案件背后的交易、律师为了招揽生意而争抢当事人的行径,同样作了细致而且专业的暴露。别忘了,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狄更斯本想当一个民法律师的。因此,他的观点肯定是专业深刻又富有前瞻性的。据说,英国政府因他的作品而修改完善了许多与司法相关的制度。
社会失业问题。米考伯一家人的落迫生活,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底层一族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现状。包括大卫的好友特莱徳,迫于房租压力不得不频繁更换住所,而且越换越走向狭窄脏乱的街区。为了攒钱与未婚妻苏菲成家,他们足足准备了8年时间。与姨婆离婚几十年的丈夫,伦落为街头乞丐,仍时不时的来求助于特洛乌小姐,一旦拿到钱才离开。由此可见,那些失业的、解决不了温饱的底层百姓如何获得社会救助?都是国家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婚姻和金钱问题。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继父枚得孙先生与大卫一家的矛盾,核心在于他对美色和金钱的觊觎。婚前,他百般讨好大卫的母亲,对她百依百顺。一旦得手,曾经的美丽谎言很快就烟消云散,婚姻完成了他获取财富的使命之后,便原形毕露。安妮嫁给比她年龄大一倍的斯特朗博士,一定意义上也是把婚姻和物质财产绑定在一起。不过,斯特朗博士最大的可贵之处是在如何让婚姻幸福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与努力,他所表达的种种看法,仍然是有借鉴意义且值得仔细品味的。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段内容,博士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论述极为精彩,而且上到了哲学高度。乌利亚·希波多年来苦心设计阴谋和圈套的根源仍然是为金钱而来。金钱可以泯灭人性,更可侵蚀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是狄更斯作为一位有良知的作家,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看到爱弥丽的好友玛莎有一天黄昏准备在河道自尽的描述,还有垃圾场的环境描写。我不禁想起了《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里那些强盗、流氓、乞丐的生存境地。玛莎虽逼于生存,沦为风尘女子,但她的心仍然是正直、善良、正义、不甘沉沦又同情他人的。没有她的帮助,小爱弥丽私奔后也是很难重新回到曾经那个温暖的家的。
儿童问题。因为童年时的种种痛苦经历,使狄更斯的儿童情结扎根很深,通过小说得以被外化。当时,在伦敦迷雾中生活着众多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小乞丐。他们衣食无着,备受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遭遇催人泪下。他希望通过作品的呈现,引发人们对儿童的同情与怜悯,使全社会关注儿童的苦难生活和成长问题,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也是狄更斯的作品经久不衰、极富思想高度的重要原因。
总之,从小说的思想艺术上看,狄更斯通过细心的观察,深刻的思考,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把需要关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融进了那些看视平凡的故事里。他以大卫的成长历程为主干,穿插了许多小人物的命运和故事,二者相随相伴,主次交错,主干明确,次干丰富,语言诙谐风趣,共同为中心思想服务。全书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描绘了十九世纪英国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与现实,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反映了狄更斯希望社会美好、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看过这部小说,我的面前出现了一颗大树。它是一颗智慧之树、一颗人性之树、一颗希望与感恩之树。有人种下了善良的种子,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变化,依然紧紧守着人性的良知,从而让这颗树变得绿树荫荫、养料充足,越来越壮实;有人却偷偷种下了邪恶的种子,不论良心,不顾道德,只为金钱、名利、地位和权力,不择手段、蝇蝇苟苟。若干年后,善良的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不义之人的果实却早早凋零,滚落在地上,变质发霉,任人踩踏。那么,决定果实丰欠的关健是什么呢?我觉的,就是选择真善美,还是选择邪恶丑,在二者的角逐和不断较量之下,正义的天秤总会偏向真善美的一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小说的核心与灵魂,狄更斯一生都在弘扬这样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理想。亲情、友情、爱情需要这样守护,而家庭、个人、社会同样需要如此,不是吗?
(四)怀念译者张谷若
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本身既使很优秀,也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翻译者,才能原滋原味的体现其神、其韵、其魅力。我十分喜欢张谷若的译品,他是我国老一辈的知名译者、翻译大家,语言简洁大气,译风老道隽美,字里行间闪烁着厚德博学的治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张谷若(1903-1994),北京大学教授,烟台人,中国伟大的文学翻译家。20世纪30年代,成功的翻译了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一举成名,赢得了“哈代专家”的美誉。他一生从事英语言文学的教授和翻译工作,以治学专注执着、做人正直厚朴而受人尊重。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越,译有七部、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名著,除《苔丝》与《还乡》外,还有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肖伯纳的戏剧《伤心之家》以及唐诗英译等。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在世面的各种译本中,品位和优势遥遥凸显。
下面我们以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段内容,作一展示,看看好的翻译是如何让人读来津津有味、隽永无限、韵味无穷的。不好的翻译又是如何让人读来干干巴巴、味如嚼蜡,甚至于读不下去的。
例如:The rosy-cheeked, 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 light summer attire, 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 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 (Hardy 129;Ch.23)
译文: “她们四个人,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挤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好像一群使鸽子,并排蹲伏在屋脊上一般,看着非常迷人、非常可爱,所以他先站住了,把她们端详了一番,然后才走近前来”。
在这一段的翻译中,张谷若采用了摹状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四个年轻女孩的神态。 “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这三个摹状词的使用,不仅将四位少女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人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脸上红扑扑” 形象地表达了少女的娇羞之色;“眼睛水汪汪” 清晰地展现了少女的温柔之情 ;“夏服轻飘飘”生动的勾画出少女的轻盈之态。公认的评价是,张谷若的译文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哈代语言音乐性的特点,还赋予译语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
又如: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 – 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s and evening, night and noon, 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 trees waters, mists, 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 (Hardy 107; Ch.18)
译文:“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寂寂与悄悄,昏昏与暝暝,以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所有这一切,从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点点,现在都有亲切细致的认识。”
在此句中,张谷若采用了整散句相结合的句式将之译出。我们知道,整句具有结构整齐,音调和谐,表达顺畅,语义鲜明的特征;而散句的特点恰恰相反。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仅避免了表达上的单调和枯燥,还加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他的翻译不仅体现了句式上的美学特征,还再现了原著在绘画视觉上的美学效果,如“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如同一幅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英语水平,对作者的原意和心思、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是很难译的如此迷人生动,又富有哲理之美的。这完全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化了的意译,而不是简单的直译。可惜,这位博学勤思、功力深厚的老专家已于1994年离开尘世,但他留给我们的文字之美、文风之厚重,治学之严谨精神,是永远沉浸在每一个读者心底的。
有一点值得庆幸,他的女儿张玲,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学者和作家。主要译作(含与著名翻译家张扬合译)有:《双城记》《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卡斯特桥市长》《哈代中短篇小说选》《孤寂深渊》等。翻译家张扬是她的丈夫。这对夫妻合译的《呼啸山庄》,是公认的权威译本。看到这样的子承父业之家,我们能不高兴吗?
在此,让我们向这个翻译世家致谢,正因为有他们一家几代人的辛劳与卓越,才让东西方文学架起了一座互通互鉴之桥。我们愿意再次提醒您,看西方名著时,一定要先看译者是谁?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好的翻译会让原作煜煜生辉,不好的翻译可能让你无法读下去,更何求有美的享受?我一般选的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大卫·考坡菲》,毫无疑问是世面上最好最优的译本。
“此书不难在叙事,难在叙家常之事;不难在叙家常之事,难在俗中有雅,拙而能韵,令人挹之不尽。且前后关锁,起伏照应,涓滴不漏,言哀则读者哀,言喜则读者喜。” 这是本书最早的译者林纾纾(1852-1924)、魏易对《大卫·考坡菲》的评价。
一位网友感慨:“准备读这本书时,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摆在面前的是一部洋洋80万言的巨著,在文化快餐大行其道,信息片段化的时代,谁有勇气去翻开这样厚的一本书呢?而且翻开了,又有没有时间和毅力把它读完呢?我自己是在七零八凑的时间里,不间断地用了三个月才读完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一旦捧起来,就爱不释手,不想放下。一路跟着书中人物的经历走到最后,放下时真如告别了最亲密的朋友一样,仍依依不舍。”这个评价只有通读过原著的人才能体会到。
最后,愿您喜欢这部励志的小说,并且能够从大卫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虽然他只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但他的机体里流淌着作家狄更斯的血液,灵魂深处无不充斥着贫穷却不失正义、善良与乐观的正能量。
《大卫·考坡菲》:查尔斯·狄更斯(英)著,张谷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