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27,8-26-1,离娄章句下26-1》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今天是丁酉年丙午月乙丑日,五月十三,2017年6月7日星期三。
这一章分为三节,孟子论大智与小智之别,勉励人要树立追求真理的大勇,拒绝自足于小智的骄傲。
天命之谓性的性,天下之言性的性,指的是我们对本体的认识。
本体,是我之所是、万事万物之所是。
人,往往焦虑盲动,非要做点什么以体现价值,盲动往往是因为对本体的认识不真。
盲动是负价值,把自己变成问题而非为解决问题作出贡献。避免盲动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实现对本体的认识。识本体,抓本质,不盲动。
本体的特点是无形,本体是玄学,本体具于心,这个特性使得人们常常觉得神秘莫测。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认识本体呢?两点。
第一点是不空说,要结合日用之间,随感而应。
第二点是不说空,要结合已经发出来的苗头入手,从而求其内部未发之精蕴。比如说仁,从一个人已经表现出来的同情心为据,避免以概念垒概念,空对空,白忙活。又比如说义,以一个人已经表现出来的羞恶感为征。
如此,就把抽象的本体提出来并且可以有效地讨论。因显知微,即用见体,通过感性材料进一步抽象到理性的层面。这是本体论的认识方法。
对于选取什么样的感性材料也有讲究。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感性认识都可以成为认识本体的材料。
分界点在于天然还是人造。
天然即指出于天理之自然。
人造即指人为之勉然。
为什么仅选择天然而拒斥人为呢?因为,一有人为便不顺利,这种材料虽然是感性的,但不可用于认识本体。只有自然的和本然的感性材料才具备认识本体的能力。比如说,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