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到了,终于没有任何借口跟旁人说自己还是27岁了,还是个宝宝。在我看来28岁应该是一个思想成熟的大人了,但是我依然是那个没有长成大人模样的成年人。
小时候过生日喜欢很多人围在一起,无论是和爸爸妈妈还是和好朋友们和同学们,喜欢热闹折腾,希望自己是宇宙的中心。长大后却觉得没有谁是宇宙中心、永远的焦点,日子一天天过,走过无数的岁月,迈过一个又一个的不同发展的阶段,我们的思绪、关注的内容都在改变着。明白了这些道理,愈发觉得独处的重要性,愈发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享受“孤独”。昨天的28岁生日,我一个人平和而自在的过了一天,一早就出门避开了父母的关注,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姜文的《邪不压正》,影片不做评析,但是爱极了影片中北平的模样,胡同的深邃、屋檐瓦片的温度,是我这个在北京胡同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最爱的北京;而后去了书店、看了展览,一个人去吃了最爱的黑椒牛柳意面;去教堂祷告,找了一家古朴的咖啡馆给自己手写了一封信,并告诉自己以后的每一年都给自己写一封信,记录这一年以及生日当下的感受。
以下是手写信中部分的内容:
28岁,不大不小的年纪,在父母长辈的眼中,这个年龄,生活、工作应该已经趋于稳定,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了;但是于我而言,我却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没有长成大人模样的成年人,我还在寻找自己的方向,还在追寻我所期待的生活,还在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还不能让自己稳定下来,甚至有时候还有想去流浪的小情绪哈哈可真像个巨婴呀!
按照阶段来划分的话,步入工作阶段已经五年了,这五年我对自己既感到欣慰又感到失望。
欣慰,是因为在成长的过成中,会见识到很多不好的现象,会遇到很多不喜欢的环境,但我依然还是最初那个自己,没有因为成长而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一类人,没有向现实妥协或投降。毕业时,寝室的同学说的一句话,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永远不要变成原先你看不上、不喜欢的那样的人,要一直做自己”。“做自己”似乎是每位年轻人自我标榜的词汇了,每个人都渴望这样,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有时真的会为周遭发生的事件而妥协,忽视自己的原则。
很庆幸自己还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不跟风站队,能一直关注自己的工作本身以及自己发展。我希望28岁以及往后的人生中,真的能始终如一,知世故而不世故。
而失望,怎么说呢,就是活到了这把年纪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工作而言其实是两个跨度、两个方向的,我没有办法清楚的告诉你我真正内心底想做什么,最喜欢什么。非常羡慕现在95后的小孩儿,小小年纪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哪一个行业,并从小开始就付诸于行动。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群为爱好、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同时也有没有方向、浑浑噩噩、未能发现真正的自己的人们。
前一阵儿,和一位好盆友聊天,她的职业发展规划出现很大变化,她说当时大学专业中文是因为她妈妈说中文是万金油,什么行业都需要文笔好的人,所以不愁找工作。哎我们都觉得阿姨说的对,的确很多职位都会优先考虑中文专业。但是呢阿姨说的也不对,为什么我们要以好找工作来去选择专业呢?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最想从事什么?有怎样的职业发展?好像这个问题在国内是普遍存在的,所谓的应试教育,只是让学生更善于考试,而从来没有重视思考规划,从高考到大学再到工作,仿佛是断层的。别的学校是怎样的,不是很清楚,就我们大学而言,对学生职业选择、职业规划的教导上,某种程度上讲,老师是缺席的。当然,这看似是找借口,把责任归根于学校老师以及整个的教育体系。但是不予置否,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父母和孩子本身,我想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也没有想清楚为什么选中文,大学毕业前我也没有想清楚我到底想做什么,这是我对自己失望的地方,让自己处于浑浑噩噩之中,像无根的浮萍一样飘荡在人间。
也不只是我吧,身边好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受,这也许真的是通病!
喜欢一句话: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过往已不可追,无论是欣慰还是失望,它都只能停留在过去。我能把握的就是28岁当下,此刻开始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活得更有况味。
<工作>选正确的路,坚持并热爱自己选的路;不随波逐流,不断精进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斜杠青年,扩宽自己的边界点;
<为人>希望能配得上朋友的评价,做一个像“光”一样的存在,充满力量,淡然又坚强;永远善良,善待身边的人,不随便发脾气,将自己的压力、负面情绪传递或者影响他人;
<生活>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学习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希望明年生日的时候,能骄傲地对自己说:这一年的你很好!
P.S 好友送了一套六大洲的书籍,真心喜欢!最近在看《花样青春 非洲篇》,刚刚把非洲的书也看完了,好想去纳米比亚,去看野生动物、看日月星辰、去滑沙去打滚、去露营去亲自自然,30岁之前一定要和好朋友自驾游去纳米比亚,立个flag,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