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奇葩大会,其中有一个叫冉高铭的小男生,二十二岁,刚刚大学毕业。两年前他在奇葩说的海选上被淘汰,今番卷土重来,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这两年的时光留在自己身上的印记。
有点儿可惜的是,他显然选错了方式,试图用嘲笑贫穷的生活为切入点,证明自己内心的上进与不安。他那个并不好笑的穷游笑话被高晓松按铃打断,高晓松说:“虽然我不大喜欢评价别人的三观,但我觉得你作为一个并不富有的人,正在侮辱这个阶层。”
出于好奇,我去翻看了这个男生的微博,虽然称不上是千百万粉的大V,但坐拥十多万粉丝,每一天的生活也看起来丰富多彩到完胜80%初出茅庐的同龄人。
他身上甚至没有一点属于年轻人特有的青涩,综艺感极强,站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试图将一个刻意打造、包装精美的自己投铅球一般扔到舞台上,只用一瞬间,就绽放出一生的光彩。
何炅给予他的评价则更为贴切:“在你的表达当中,包括你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我看到了一种只争朝夕的慌乱感,你把一个特别正能量、有抱负的紧迫感表达成了一种特别哀怨的慌乱。”
他被何炅这一番话说得有些蒙,草草地回应了一句“我经历过的都是财富”就下了场,没说出口的,或许还有更为贴切的潜台词:
“太慢了,成名,赚钱,实现自己,这一切都来得太慢了,我等不起。”
他并不缺少表达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可比起那些大流量入口、捧红了一众辩手的奇葩说来讲,显然差强人意。
我有一位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差,都入职三个月了,还没做出什么成绩,每天熬夜熬到凌晨两点做三套方案,可依然没达到让老板惊艳的水平。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问题是有点儿吃惊,回想一下自己入职三个月的时候,每天按部就班地做完前辈交代的工作,每次参加会议都坐在角落扮演小透明,从来没想过要熬夜加班憋出个大招,做出什么碾压他人的成绩。
我回复他:“你这才入职三个月,好好了解公司的规范和流程就行了,这么快就想打动老板,是不是太急了?”
他又来留言的时候显然有些气愤,说:“你们这些鸡汤作者就喜欢安慰别人慢慢来不要急,不要跟别人比,我就是想要赶快证明自己的优秀,我不想等着被发现,我要主动发光,尽快让老板看见,才能得到更多机会。”
什么跟老板在电梯上畅谈理想抱负,给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主动加班在茶水间假装跟老板偶遇,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动对方;什么另辟蹊径地做出三套五套的方案一举成名,然后平步青云碾压同期的新人。
这些drama的情节可以出现在电视剧中,却绝少发生在生活里。
跟老板谈抱负谈未来的年轻人,每年没有一打也有五个,如同耳旁风听了便过,你还真以为老板笑着点点头鼓励你两句,从此就搭上了成功的顺风车?
一个加班太过频繁的新人,固然可以用勤奋和敬业打动老板,但老板更看重的,是你的工作能力与效率,用苦劳来替代功劳,得不偿失。
而一个连流程规章和各部门之间分工都没弄清的菜鸟,试图用不成熟的作品来挑战团队合作的结晶,斗志可嘉,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想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个发光的、成功的有钱人,不仅要看你有多努力,更重要的是要看你能坚持多久。
我带过不少的实习生,刚入职的时候如同拼命三郎转世,恨不得每一天吃喝拉撒都在办公室里解决,但这种过度紧绷的状态往往难以持久,通常是没到三个月就原形毕露。反倒是那些不显山不露水、如同缓释胶囊一般的人,更容易保持缓慢但一直在前进的节奏,走向那个最终的胜利。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龟兔赛跑的寓言,可到了自己身上,却又往往对稳健二字嗤之以鼻。
我们多喜欢速成啊,两个月学会一门外语,半年从菜鸟逆袭到经理,随便努努力就想赚个盆满钵满,考前恶补啃两页书就想成绩突飞猛进。
可时光偏偏是个最最奇妙的存在,看似纵容,允许你为自己的人生按下快进。但同时,它的考验也最为严苛,每时每刻俯卧在你的身侧,看你焦虑慌张,看你匆匆忙忙,然后在你终于折腾不动的那一刻发动迅猛的攻击,让你发现自己原来一无所有,没抓住未来,没记住当下,也没留住过去。正如我很喜欢的德鲁伊的那句话:
你的生活不要太用力了,犯错误和呼吸一样平常和必须,只要你不偏执地一错再错。通常,你最大的错误就是急于证明自己,一个人50%的错误,长点儿记性就能解决和避免。
不辜负过去与未来的每一天,不要愚蠢地犯重复的错误,接受生活的每一个阶段,也尊重在不同阶段中不同的自己。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成功,只要你稳稳当当,每一步都好好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