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结果出来时,我在半山上姥姥家,晚上有十点多了,村庄里一片漆黑,妈妈打电话说不是今晚出结果吗?你快查查。我一直逃避着这一天的来临。
从大门出来,往前走几步,就能连上隔壁有个正在上初中迷王者的孩子家,WiFi是必备的。步骤做齐,进度条一点点接近终点,表格出来了。名字考号录取院校以及专业。我有点失落,但又有着隐秘的雀跃。一切尘埃落定,上学这么多年,这个结果我可以支付得起。
我的前18年的人生里,我对哲学一无所知。高二接触到了周国平的一系列哲理散文就爱不释手,以为真正的人生和生活的智慧也不过如此了。那时候我们生活在那个小小的城镇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模样,也不知道在高考之外的人生的广大领域。我没什么报法学经济学的愿望,只知道写作、文学和我并不了解的哲学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符合我人生旨趣的东西。如果我想要追寻什么真正富有价值的东西,我只能从此中去寻。
我是个对自己的情绪感知很敏锐的人,在高中学业压力下,无数次质问这样努力竞争的意义,我无奈的学习着,却燃不起激情,心灵鸡汤已经无法解决我的问题,它的慰藉让我觉得可笑和幼稚。我觉得自己被规定被束缚,慢慢的性格底色悲观起来,流于消极。我知道自己有很多很多关于自我关于他人,关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对主体的影响的问题和疑惑,我的胡思乱想无法跟别人说,我觉得没有人和我一样,我很孤独。学习了哲学之后,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这样形而上的倾向,只是有强弱之别。我发现了周国平,引以为精神之友,他将我引上了至少让我触及到了哲学的影子。可是我离哲学还是很远。
进入大学,一切都那样令我着迷,那样全新而富有挑战性,我要离父母很远独自一人学习生活,我要学习专业课程,也有遭遇人生初恋的可能性。
我大二了。回想高考那些日子已经很恍惚了。有时候环境对人的改变真的大极了。从初中到高中六年,人会成熟一点,但是整体的面貌也还是一样。进入大学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就可以感受到现在的自己和高三时光里的自己,像是隔世一般。当初那个青涩极了的小姑娘,进入大学在新环境面前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拍着自己给自己灌灌鸡汤的小姑娘似乎已经有点长大了。我开始自觉的进行追问和反思,挖掘每件事背后的价值,对于自己的很多问题在伟大的哲学家那里看到了他们的思考,处于他们之中,我就像初生的小鱼儿一样,在广袤的大海里生存着。存在本身的焦虑,最高价值的追寻,对形而上学的反叛...在抽象问题的思考上,我们不得不叹服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走的很远,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答角度是那样具有穿透力,令人神往。
哲学的气质影响着我,它的本性熏陶着我,让我成为这里今天的我。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悲观消极”,因为对悲观消极以及所涉之事的反思和深入探索令我更加明白事物以及关系本身的模样。我谈了恋爱,体会了深刻亲密关系,为对另一个人的依赖和爱慕魂牵梦萦,在哲学和亲密关系的滋养里,我得到了人生最弥足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