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怪诞行为学进入了尾声,也来到最后一个topic关于习得性无助和世界大同的话题,作者的原意是说当我们面对很多的负反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无助,在可以自助的时候变得消极而无法习得从困境中解脱。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遇到过如此的场景。可是我好想就遇到过。
那是我的高中时期,遇到了无数优秀的同伴,然后自己变得压力十足。一次次的消极否定,以致于在某些我可以很擅长的科目上也最终失去信心而败北。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在合适的时间看到这本书,如果当时我可以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可能结局会更好一些。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潘尼贝克做的研究表明,主动地、有意识对难解、困惑以致受伤的事件进行正确的解读,这一过程可以帮助人们从中解脱出来。面对这样的困境,或者是反复的挫折,需要清晰的头脑去判别如何是否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巧合发生解读过度了?找到正确的解法可能比简单的对自己的否定更能够快速的摆脱困局。
《失落的世界》中有一个叫马尔科姆的人,在面对信息世界时有一段慷慨陈词——把所有人联系到一起的世界,最后导致的是发明创新以及进化的终结。其实我一直存在的观点就是世界的大同是多种价值观的交融和交叉,我可以学习你的不同,你可以学习我的不同。大家就都多了一个不同。可是后来我发现,可能我的想法肤浅了。在这之后呢?世界就变成了大同,你的一个不同和我的一个不同最后融合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大同,这两个分支可能就融合了,再也没有各自缤纷的再发展了。如果这个是世界大同最后的结局,多少还是有些可悲的。所以我们追求的大同也只是局部的小大同,和更大层次上的大不同。
无法完全接受的是作者所说的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这个主意就是集体死亡。但是我惊奇的发现,目前世界比较大的公司的发展确实是在不停的拆分发展而不是集团式的作战。可能就在于目前多变的世界,真的要多变的组织来应付,如果我们是一个集团,那么我们只有一种应对变化和危机的方法。如果我们拆成了5个小部分,只要有一个小部分成功了,任然可以做大做强。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不是笨重的航空母舰。危机到来前更时候小而精的结构。如果分成了5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无需再受到上层的统治,抉择和应变速度也能够加快。
想想为什么会有反垄断?如果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垄断市场来获得超额利润,它又怎么会来科技创新寻求变革和发展呢?竞争终究是发展很好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