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起初不明白,为什么会“三绝“呢?有人说孔子读书勤奋,因为喜欢易经,所以就反复地读,结果多次把编联竹简的牛皮都翻断了;但是我认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绝不仅仅是因为孔子勤奋,我觉得易经是一门通天彻地的大学问,即便聪明如孔子这样的人,也不是读一遍两遍甚至三遍就能读懂的。因为不懂,或者读不懂天地自然之道,所以孔子就不停地读、不停地悟,反复地读、反复地悟,力求每读皆有精进,最终搞懂易之理、易之道。
说句实在话,我对易经也充满了喜爱。初读懵懵懂懂、再读稀里糊涂、再读还是不明所以,接连读了好几个不同版本,但感觉每个人的见解既相同又不相同,每个人读易,在他们的理解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易。最后我终于明白了一点:易就是大道,就是通天彻地的大学问,当然不容易那么就能读懂。每一个读易的人,在他的心里易都是不同的。易理,就在那里,张三读就是张三易,李四读就是李四易,王二麻子读就是王二麻子易。张三王二麻子的易即是易,也非易。他们都是不同人理解的易,要想真的弄懂易,必须结合自己的学识和实践去认识易,理解易,种种才能真正认识易。
我认为易经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简易,所谓大道至简,愈是简单的愈蕴含复杂的变化,愈善于变化,大智若愚亦即是也;二是变易,变易自简易出,所谓一生阴阳,阴阳相交,生生不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急中生智,皆为变易也;三是不易,自然遵从大道,所谓千变不离其宗,自有恒久不变的法则。理解这“三易”大致可言“易”也。
易经言“易”,我觉得易经的理论精髓在于一个“变”字,运用的精髓在于一个“择”字。变则通,通则久,沿着易理寻找自然的法则,遵从这个自然的法则,根据自然之变,选择应对之法,这才是学“易”的入门途径。而“择”就是选择,选择的精髓在于“趋利避害”,其实我们的一生就是结合易理不断选择的过程。逢大事要选吉日,读书要选好学校择良师,就业要选岗位,结婚要选对象,就是出个远门,也要想想是步行、乘车、坐船,还是乘飞机?其实易不远人,易就在你我的身边。这样看来“占卜”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选择”而已!
荀子说:善易者不占。我在想,为何“不占”呢?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近日才偶有所得:一是易为天地大道,易以道生,自然与“天地准”,和自然的法则相一致,易本来就以它本来的存在着,按照易理而行就可以了,自然没有必要再占卜。二是易与大道同行,与时俱行,常变常新,一个人要想不落后于大道,自然要与大道也就是与“易”同行,这就要求人们不停地跟随“易”的大道,做到苟日新,日日新,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三是易道亦即自然法则,做人原则,易有道不变,人也应该有并且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随便被外物左右,只要遵从易理之道,认定前行的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因此古人深深体悟“反求自身”,时时处处磨练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认为这句话,同样也包含在易中。
反反复复读易,越读越觉得易道即是天道、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易以天道为准绳,和天道一起生生不息而变化。易在空间上海纳百川,与四方上下左右内外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易在时间上与时俱进,一刻也不停止,所谓“逝者如斯夫”,孔子喟叹其中即含易理;易在形态上千变万化,千变不离其宗,叶落要归根,九九要归一,无论过程多么轰轰烈烈,最终都要归于初始的平静;易在运行的周期上,因“因”而出“果”,瓜熟自然蒂落,易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圆周。古人讲“因果报应”我认为也并不全是迷信,“报应”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坏的结果,他只不过是一个轮回而已。一个轮回结束,就进入下一个轮回。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直到达到下一个发生变化的新条件新因素出现,盛极而衰,衰中孕生,直至永久永恒。
以上是我读易的几点体会和认识,我感觉还非常肤浅,但是她确是我读易的真实所得,有些地方说的也不一定很明白,但是我感到能够从中受益,所以我把它写出来,和简书里的朋友交流学习,以期更深所得。欢迎喜欢易的朋友在此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