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作者说——
01 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
02 大自然创造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而每个人都能够自发地建立起一套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能,因为这一点世界才变得精彩,变得有创造性,变得充满生机。
03 儿童将依据自己的个性建构他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方式。
04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自由是儿童最好的发展条件。自由中,儿童将已经懂得的东西反复练习并将它实体化(肉体化)。没有一个儿童不是在自己从事这一活动,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活动就是创造力。
05 等到6岁一过,吸收性心智一旦消失,他就开始吸收外在的用语言讲述的知识了。创造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已牢固地建构在儿童的身上,使他终生享用。
06 我们在面对孩子时,过去的成长经验和习惯表露无遗。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而成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恶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创造力,他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恶劣的生存条件。
07 蒙特梭利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因为儿童要将环境中获得的知觉加以组织,所以环境又必须真实。
08 蒙特梭利强调,这种抽象能力必须具备三项特质——第一,要有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在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状态;第二,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第三,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09 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成长给大家带来了喜悦。
10 蒙特梭利教育不仅仅是为小学打基础,也是为整个人生打基础。注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掌握了生活的规律和准则,孩子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孩子们准确地掌握了概念
11 6岁以后孩子吸收性心智基本消失了,开始接受知识,也就是开始接受通过知识的形式来传递的东西。
12 知其然也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结果,因为孩子感兴趣,所以反复练习,因为反复而专注,因为专注而产生了自我控制能力,因为有了自我控制力而有了意志,有了意志力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上。
13 所以知其然只是一个工具,借助它使儿童自我发展,这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学习变成了附带物。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反过来,把学习和知识作为最终目的时,孩子的灾难就来了。
14 从原则出发,这个环境要求自由、美好、真实、自然,其中一个关键条件就是老师。老师是最主要的环境。
15 蒙特梭利说的,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个性就很僵硬,他一成不变,他就没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个人一旦处在变化中,他就会像一条河变得有了生机。你须是一条流动的河,否则你永远无法感知你的孩子。
16 儿童在富有生命的环境中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如果你创造的环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环境,这个环境会制约孩子的发展,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你感知不到孩子的成长,老师必须对生命采取开放的态度。
17 只有老师变了,她才能感知到孩子变。生命的状态是最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如果你的生命状态是很强盛的,不断发展的,你就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富有生机的环境,这样一个环境,儿童能从你身上感知到。
18 儿童是从哪儿获得能量的?儿童依靠我们的爱而获得安全感来发展他自己。如果我们不能给儿童足够的爱的能量,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得裉好。
19 蒙特梭利说:儿童时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记住,他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的。儿童应该从成人那里获得精神中最优秀的部分。只要这个老师在成长,她本身散发出来的那种东西,会给儿童提供非常好的环境和状态。
20 大量的对孩子有虐待倾向的父母基本上都是童年成长不幸的人,他们从来都不会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不会对孩子宽容,他们更喜欢强制孩子。他们已失去理解的能力,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整个世界。
21 一个人不成长,什么都讲不通,十几年前的观念可能到今天还没有变。
22 如果我们成人能这样不断地改变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从儿童身上能吸收大量的优秀的东西,毫无疑问。
23 能发展自身是从事这个教育最关键的部分。你只要不断发展你自己,你就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蒙特梭利说:教师是否能够参与不断变化中的儿童生活,是其中关键所在。
@领读者说——
孩子学习大致分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6岁之前,孩子的心智是吸收式的,通常性根据天性指引通过感知和行动来认知和构建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实体化,在这过程中也塑造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自由。作为父母,只要给孩子提供爱的能量抱持及自由就可以了,不去过多干扰让孩子自由的探索和发展。6岁之后孩子的学习偏向于知识性学习,在这过程中就需要运用到抽象能力来概念实体化,这个能力就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6岁之前是孩子形成想象力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当孩子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后,6岁后的学习一般是不用担心的。6岁前习得学习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6岁前父母为孩子提供环境,让孩子自有安全的去探索,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在爱的满足下,孩子就具备了能量,在这种能量的支持下,孩子就能够更好的自由去发展。
如果成人的生命是开放的,是自由的,是流动的,那传达给孩子的也将是这样状态。成人的能量状态也影响了孩子的能量状态,影响了孩子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状态。如果成人的心智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他将会用他那不健全的心智去干扰孩子,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成人的心智发展与完善,认知、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对于成人来讲,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环境,一方面需要学习新的育儿知识,用先进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大脑,第二方面需要更多的觉察自我,疗愈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成人也能够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前提是成人必须保持这种开放、接纳的状态,有勇气去面对和改变自己,当自身获取了能量和力量,才能够更好的去支持孩子的成长。当成人自身有了能量后,将会为孩子提供有爱,自由,稳定的环境。有了稳定的父母,才会有稳定的孩子。
父母自身成长了,才能够更好的为孩子提供自由、美好、真实、自然的环境。这并不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孩子是自我发展的,成人也必须是自我发展的,成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必须不断的去认知自己,去打开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滋养自己,才能有力量去滋养孩子。不断的自我发展和修炼自己是为孩子创造稳定环境的基础。成人的成长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孩子的成长反过来会促进成人的成长,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书友说——
菩提树 (菩提树|二期妈妈读书会):
打卡第十九章~儿童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人格完善的人,心理是自由的,是健康的。真正的爱和自由,心智才得以发展,进而走向成熟和独立,才具备能力。
———————
美筱: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听到顺从两个字,就自以为是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这就是我们自以为的顺从,而此章讲的顺从是儿童在正常成长的状态下,自我意志力形成的一种升华。
儿童达到顺从的状态,必须实现了自我,才能超越自我。儿童的顺从状态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属于半顺从半不顺从的状态 。儿童在三岁以前都处于这种状态下。儿童,根据精神胚胎的内在发展,如果此时受到干扰,孩子就会表现出不顺从。如果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成人或者老师尊重他,宽容他,给他自由和爱,他就会根据自己内在发展的规则表现的很顺从。
第二种状态是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儿童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意志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根据意志力驱使,去接受挑战,克服重重困难,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更好的接受挑战,形成更坚强的意志力,孩子就具备了顺从接受挑战的能力了。
第3种状态是儿童会渴望顺从。儿童认识到成人或者老师的能力超出了他的时候,能从比他更优秀,更有能力的人那里获得指导,获得帮助,他会表现出绝对的顺从。顺从是孩子意志力发展的最后阶段。
美筱: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人的品格是从儿童期发生而来的。而儿童期形成健全品格的时间就是0~6岁。
蒙特梭利对品格进行的分类 将人类品格分为三类:第1类是蓝色区域的人,代表的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区域的人,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下尚未达到蓝色区域的人;红色区域的人是属于不正常的那一类。
蓝圈的里的人与白圈里的人不同点:蓝圈里的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完善自我的层面上,而白圈里的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我挣扎上。
因此儿童在0~6岁之间要按他自己内在发展,听从内心的驱动,积极乐观的发展。成人或者老师在此阶段说教会干扰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生长过程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
陈莹莹 (陈莹莹|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成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和家长都需要追求自我成长。如果我们成人一成不变的话,他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儿童将依据自己的个性构建他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方式。自由是儿童最好的发展条件。蒙特梭利强调,这种抽象能力必须具备三项特质:第一:要有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在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状态。第二,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第三,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真实的信心。6岁以前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六岁以后开始接受“知识”。孩子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经验,在经验中产生智慧。儿童在富有生命的环境中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